为什么说借条受法律保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条和欠条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两者都属于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欠条: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表示尚欠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借条:是出借人向借用人或者借款人出具的表示出借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借用或者借款关系。 债务人欠钱不还的,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债权人可以携带身份证、起诉状和借条等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决对方还钱,对方在判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内仍不还钱的,债权人可以在法院判决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内向做出判决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种方式有执行力的保证,但是用时较长。 另外通过诉讼方式讨要欠款应当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 (一)对于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为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3年,逾期则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 (二)对于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债务人在约定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中断,从收到欠款条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三)对于不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也就是没有写明还款日期的民间借贷,不受诉讼时效规定的限制,但是受最长20年保护期的限制。 (四)对于不定期的民间借贷,如果借款人明确表示拒绝还款的,要由借款人举证证明其已经明确表示不予还款,则从借款人明确表示拒绝还款之日起适用3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五)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间借贷,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还款协议,或者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章,就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
-
借条受不受法律保护?
一般情况下借条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如果借款人是出于非法目的借款的,该借条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如果借条上约定的还款期限已满三年,但债权人仍未主张自己的权利的,因借条已过诉讼时效期,丧失胜诉权。
2021.01.19 199 -
借条什么样的受法律保护
借条要受法律保护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借贷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借款的意思表示真实;借条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
2021.04.05 117 -
什么样的借条受法律保护
有下列情形的借条不会受法律保护: (1)明知对方借款用于非法活动,仍然出借的,该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2)被胁迫、欺诈写下的借条不受法律保护。 (3)借条利息高于法律允许的范围,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020.09.27 366
-
说什么样的借条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无法受到法律保护的借条有: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借条;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借条; 3、借条的内容违背公序良俗或者违法的。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
2022-06-05 15,340 -
为什么说民间借贷利率应该受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2022-04-23 15,340 -
什么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行为包括: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
2022-06-26 15,340 -
什么借条受法律保护的?
借条要想让它具有法律效力,应具备如下内容: 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 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3、应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 4、
2022-05-19 15,340
-
01:00
什么样的借条受法律保护受法律保护的借条应写明:1、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2、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3、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4、还款的具体年月日;5、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6、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
860 2022.04.17 -
01:35
怎么写借条才受法律保护借条属于借款合同的一种,也受民法有关合同的法律规定的规制。借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法律保护:第一,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借条以从事非法活动为目的而订立的,该借条是无效的。第二,借条是一方欺诈或胁迫另一方做出的,该借
4,891 2022.04.17 -
01:02
借条和欠条哪个受法律保护借条和欠条都受法律保护。规范的借条和欠条法律效力是相同的,只是二者的用途、诉讼时效有一定的区别,大家在使用时一定要规范。只要符合要求,两者均受到法律保护。欠条、借条是生活工作中常见的条据,这两种条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法律含义却相差甚远。
17,016 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