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欠付工程款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很多拖欠工程款的案件是由于违反分包和非法转包造成的,实际施工人在起诉发包人时应当同时将业主(包括开发商、政府、项目所有人)列为共同被告。这样就加大了取得工程款的几率。 2、通过专业的建设工程律师尽快取得法院生效判决。施工人再遇到拖欠工程款时,往往存在观望和侥幸心理,期待发包人能良心发现,进而错过了最好的诉讼时机。如果没有法院的生效判决,任何强制措施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只有取得生效判决方能通过法院采取强制措施。 3、就建设工程主张优先受偿。依法施工人可以在法定的期限内主张就涉案工程优先受偿,而不专业的律师往往不知道或者不会合理使用此条法律规定。 4、在执行过程中,申请查封被执行人财产主要是账户,很多发包人账户中虽然没钱,但该账户如果不能使用对其影响巨大,其在账户被封后往往会积极解决欠款问题。如果经法院调查确定发包人无执行能力,大部分施工人(包括律师)就不再继续处理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其实此时可以因发包人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而申请发包人公司破产,在清算过程中查找股东有无违反公司法的情形,一经查实可依法向股东主张权利。同时还可以向法院申请限制高消费等措施,实现取得工程款的目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应与欠款人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待法院判决之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即便在诉讼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由法官作为中间人,做欠款人的工作,同时被欠款人也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在这种情况下,欠款双方很容易达成和解,然后签署和解协议。在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时,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协议即可。
拖欠工程款不给可以先行协商。当事人经过多次协商支付工程款,但对方拖欠工程款不给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到法院起诉。当事人要准备民事起诉状,拖欠工程款的证据,带上身份证,到法院起诉。
-
政府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怎么办
政府欠施工单位工程款的,可以先投诉。只有当监督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不答复或者投诉人对答复不满时,方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起诉拖欠货款的政府。如果法院在有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情况下,六个月还未执结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
2022.06.17 1,075 -
施工人主张欠付工程款的如何处理
挂靠人承揽工程后,以被挂靠人名义将工程分包、转包给他人施工,施工人主张欠付工程款的,按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之五》第四十七条规定处理。
2020.07.18 132
-
施工人主张欠付工程款怎么办
1、很多拖欠工程款的案件是由于违反分包和非法转包造成的,实际施工人在起诉发包人时应当同时将业主(包括开发商、政府、项目所有人)列为共同被告。这样就加大了取得工程款的几率。 2、通过专业的建设工程律师尽
2022-04-16 15,340 -
欠付工程款有实际施工人怎么办
你作为实际施工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
2022-03-19 15,340 -
施工人主张欠付工程款
1、很多拖欠工程款的案件是由于违反分包和非法转包造成的,实际施工人在起诉发包人时应当同时将业主(包括开发商、政府、项目所有人)列为共同被告。这样就加大了取得工程款的几率。 2、通过专业的建设工程律师尽
2022-03-24 15,340 -
施工人主张欠付工程款怎么起诉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因非法分包或者非法分包无效的,发包人应当在付工程价款范围内,与非法分包人、非法分包人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要求支付工程价款的,一般应当增加非法分包人或
2021-12-01 15,340
-
01:11
工程拖欠工程款怎么办
工程拖欠工程款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要回工程款,也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要回工程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起诉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在正式立案前会先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如果能达成调解的,则法
674 2022.04.25 -
00:51
包工头拖欠工程款怎么办
包工头拖欠工程款的,可通过投诉、仲裁或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具体如下: 1、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到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 2、劳动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
1,056 2022.11.21 -
01:04
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当发包人欠工程款不给时,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商解决。如果无法协商解决的,一般还有下列两种解决方式:1、承包人可以到当地的建设局或者信访局寻求帮助;2、承包人可以采取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
1,79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