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员工属于劳动合同解除还是劳动合同生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辞退是用人单位解雇职工的一种行为,是指用人单位由于某种原因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原因的不同,可分为违纪辞退和正常辞退。违纪辞退是指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内部规章,但未达到被开除、除名程度的职工,依法强行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行政处理措施。正常辞退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的情况,依据改革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有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规定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一种措施。辞退员工劳动法相关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金,要按应支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经济补偿金是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关系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支付给劳动者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期内员工辞职属于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要么协商一致解除,要么单方解除,强调主观因素,是劳动关系的提前终结。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由于某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导致的劳动关系终结,更加强调客观因素,是劳动合同的正常终结。
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的赔偿是:如果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则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以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来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
辞职属于解除劳动合同吗
辞职属于解除劳动合同,正式员工需要辞职的,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在三十天期满之后,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的,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在三天期满之后,解除劳动合同。
2020.02.14 253
-
辞退员工属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吗
无故辞退员工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住在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无故解除合同是我i恶法解除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八
2022-04-04 15,340 -
员工辞职属于解除劳动合同么?
辞职是解除劳动合同。正式员工需要辞职的,可以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30天期满后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内,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三天期满后解除劳动合同。
2021-11-10 15,340 -
员工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辞退吗
当然属于。如果你是被辞退的,用人单位需要满足3个条件:1、用人单位有规章制度注明旷工是严重违纪,应当辞退;2、该规章制度经过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公示;3、辞退文书报本级工会通过。只有以上3
2022-03-10 15,340 -
无故辞退员工是否属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
无故辞退员工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住在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无故解除合同是我i恶法解除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八
2022-04-13 15,340
-
00:53
劳动合同属于什么合同
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征。劳动者和单位就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劳动合同就算成立。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付劳动报酬,不能无偿使用劳动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劳动合同一般是指,劳动
2,129 2022.04.17 -
01:19
劳动合同生效条件
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有以下三点:1、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我国,年满十六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拥有独立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能力;2、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法,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
3,927 2022.04.17 -
01:02
辞退是合同终止还是合同解除
辞退意味着劳动合同终止,具体就是指劳动合同的解除。首先需要明确,劳动合同终止就包括了劳动合同的解除,因此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相反,劳动合同的解除在劳动合同的终止的概念范围之内。其次,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就是指劳动者出现了法定过错的情形,用
2,16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