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罪怎么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女职工不得未婚先孕,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以未婚先孕辞退员工的做法是违法的。生育权是法律赋予女职工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未婚先孕”存在道德问题,但规章制度直接将“未婚先孕”本身作为“严重违纪”行为加以界定,不符合国家对于女职工给予特殊保障的立法本意,也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合同法》亦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上述法律规定均没有区分女职工的怀孕是已婚还是未婚,这充分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三期”女职工的保护具有广泛性。我国《婚姻法》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中明令禁止非法同居怀孕、生育,但这只能说明,你应当受到来自违反这些规定的处罚,如承担社会抚养费等,而不等于未婚先孕就违反了《劳动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就是说,不同的法律,由于调整的范围和对象不同,适用时不应混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律规定劳动者在怀孕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法律没有规定怀孕必须是婚后怀孕,所以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未婚先孕不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不得因为女职工怀孕而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女职工,用人单位违法辞退孕妇的,要支付经济补偿。
-
未婚先孕可解除劳动合同吗
未婚先孕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单位不可以女工未婚怀孕为由辞退。如果是未婚先育违法计划生育的,单位也不能直接辞退。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2020.01.05 121 -
未婚先孕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不能因职工未婚先孕而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来支付赔偿金。
2020.03.01 94 -
未婚先孕能解除劳动合同吗
未婚先孕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支付赔偿金。
2020.12.28 99
-
单位可否以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单位不能以女职工未婚先孕为由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此规定无论女职工有没有结婚,或者其生育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只要女职工怀孕的都能适用
2023-06-13 15,340 -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做法合法吗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女职工不得未婚先孕,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以未婚先孕辞退员工的做法是违法
2022-05-03 15,340 -
单位是否可以以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单位不能以女职工未婚先孕为由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此规定无论女职工有没有结婚,或者其生育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只要女职工怀孕的都能适用
2023-06-13 15,340 -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女职工不得未婚先孕,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以未婚先孕辞退员工的做法是违法
2022-05-06 15,340
-
01:03
解除劳动合同怎么写
解除劳动合同书写法如下,双方同意于年月日解除劳动合同、工薪及福利同时截止。乙方保证本协议书签订之日起一周之内,按照甲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办理完毕全部的交接手续。为弥补乙方因上述约定而有可能出现的损失,甲方同意支付乙方补偿金元人民币。企业与员
2,434 2022.04.17 -
01:19
怎样写解除劳动合同
写解除劳动合同的内容如下: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基本信息;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部门和工资等; 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4、工会的意见; 5、何时向劳动管理部门报告; 6、支付的经济补偿金的数额; 7、通知的时间;
1,206 2023.01.04 -
00:51
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有哪些
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有: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
2,78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