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二胎社会抚养费是否作出赔偿的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前出生,且已经进行了处罚的,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按违法生育者或者违法收养者的夫妻双方实际总收入计算,其中:农村居民实际收入低于本乡(镇)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以本乡 (镇)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城市居民实际收入低于本县(市、区)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以本县(市、区)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一)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其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征收; (二)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条件,未达到规定的再生育年龄或生育间隔提前再生育子女的,每提前一年按照其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征收,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三)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照其上年度总收入的二倍征收,每再多生育一个子女的,依次增加三倍征收; (四)非婚生育和非法收养子女的,依子女数量按违法多生育子女的标准征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关于抚养费的问题规定按照不直接抚养方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支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现在已经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社会抚养费是在我国出台新的计划生育法之前为了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公共社会事业投入的经费,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在我国出台新的计划生育法后,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现在我国的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
社会抚养费的问题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一般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收居民的收入差异,国家并没有明确统一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具体征收数额。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
2020.06.17 129 -
关于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问题
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2021.01.22 167 -
离婚抚养权问题关于赡养费的问题
我国《民法典》中规定了离婚经济帮助。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021.02.19 191
-
关于社会抚养费问题
由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得有很多问题: 第一,“1994年以后,一些地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倡导性义务,对超计划生育不适宜给以行政处罚,因此,陆续将罚款改为了收费”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地方还是
2022-05-20 15,340 -
2017年出生的二胎是否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对征收社会抚养费问题作出了规定。不符合法律和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按照
2022-10-21 15,340 -
关于未婚生子的社会抚养费的问题
双方各缴社会抚养费三千 尽管未婚生子发生在少数年轻人中,但也属于违法生育,同样要缴纳社会抚养费。根据规定,未婚生子的男女双方,每人缴纳社会抚养费三千,而不按照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
2022-07-31 15,340 -
关于社会抚养费征收问题
由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得有很多问题: 第一,“1994年以后,一些地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倡导性义务,对超计划生育不适宜给以行政处罚,因此,陆续将罚款改为了收费”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地方还是
2022-06-29 15,340
-
01:01
社会抚养费新标准社会抚养费新标准如下:1、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后补办生育证;2、符合法定结婚条件,未办理结婚证生育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二倍征收;3、不足法定婚龄生育第一子女的,按照
1,660 2022.04.17 -
00:52
不出抚养费会怎样一方拒不支付抚养费,那么另外一方是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应该支付抚养费的一方按照离婚协议的约定或者民事判决书的判决内容来支付的。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有法定的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法院可以对不支付的一方进行教育,警告,敦促履行抚养子女支付抚养费
437 2022.04.25 -
00:55
不出抚养费会不会坐牢不出抚养费不会坐牢。由于不出抚养费,而被抚养方起诉后,被告坐牢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不给抚养费的,那么抚养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抚养孩子的一方胜诉之后,如果给付义务人在履行期仍然没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那么可以申请人民法
1,75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