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赔偿受害人身份认定的依据和条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发生车祸等交通事故后,伤者会依法请求相应的赔偿,其中伤残或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赔偿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与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被扶养人的身份密切有关。因此,确定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被扶养人的身份是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基本出发点。户口类别是确定受害人或被扶养人身份的基本依据,决定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适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年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人户分离”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此户口类别不再是决定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唯一因素。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受害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有关损害赔偿费用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认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依照过错责任原则,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是赔偿依据,只是赔偿的证据。赔偿依据是应该赔偿多少钱的证明,比如医药费的赔偿依据就是医院出具的诊疗单,发票之类的一些东西。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确定由谁赔偿。
-
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的证据和法律依据
1、财产直接损失证据 (1)车辆损坏的评估单,修理施工单及发票。 (2)财物损失清单。 (3)牲畜因伤失去使用价值或死亡物价部门的评估单。 (4)不便提交的大宗物品,易烂霉变和不易保管的物品,应有原物的照片,估价证明及鉴定结论。 2、间接损
2021.01.21 247 -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依据
根据《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规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有以下两种情形: 1、受害人的生命权遭受侵害,对其近亲属造成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创伤; 2、受害人的健康权遭受侵害,对其本人或其近亲属造成的精神痛苦。
2021.02.06 213
-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依据是什么,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如何赔偿
1、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
2022-02-06 15,340 -
交通事故事故赔偿项目受害人身份认定需要原因吗
发生车祸等交通事故后,伤者会依法请求相应的赔偿,其中伤残或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赔偿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与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被扶养人的身份密切有关。因此,确定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被扶养人的身份是审理人身
2022-04-02 15,340 -
交通事故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竞合的条件
对于肇事人,交给交警调查好了。对于受害方,事故已经出现,人死不能复生,毕竟肇事者不是故意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赔偿。如果肇事人有出入,保险赔偿可能会麻烦以致拒赔,默认或许赔偿会更主动得到的更多些,你
2022-05-09 15,340 -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有残疾,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
2022-04-16 15,340
-
01:35
交通事故人身伤残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可以根据以下的法律法规进行伤残鉴定: 1、可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相关规定,由专门的鉴定机构针对受害人的受伤情况鉴定具体的伤残等级,以便确定赔偿金额。 2、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受害人要对自己的受伤
727 2022.04.15 -
01:04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如何调解
面对交通事故带来的人身损害赔偿,受损害的一方可以选择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交通事故可以自行协商,也可以申请交警调解,或提交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
1,486 2022.04.17 -
01:07
医疗事故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
医疗事故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者在法律适用方面有所不同。医疗事故赔偿主要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规文件规定,而人身损害赔偿主要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两
656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