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条又没欠条怎么起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般来说,没有借条很难证明双方存在债务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法院是不会受理案件的。债权人如果没有借条,可以提供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证明债务关系的存在。 1、找无利害关系的知情人出庭作证,但是仅有人证还不够,还需要有物证协助。 2、提供银行转账证明,证明双方有这笔资金的往来,但是如果仅有转账记录而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这笔钱是借款的话,也无法起诉。 3、能证明借款发生的短信,电话录音等证据。 欠条是指借个人或公家的现金或物品时写给对方的条子,就是借条.钱物归还后,打条人收回条子,即作废或撕毁。它是一种凭证性文书。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商业管理方面。从法律的角度看,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紧急避险过当即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危害),意味着紧急避险行为从有利于社会到有害于社会的转化,因而行为的性质也由合法行为转变为违法行为,而且这种违法行为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因为避险行为而致的避险过当,根据行为人对他所引发的损害之扩大的心理状态是处于过失还是故意,确定该行为的过失犯罪罪名或者故意犯罪罪名。在量刑时,只能针对超出必要限度的部分,可以根据情节减轻或者从轻判处。对违背原则采取的措施,即为保护财产而致使无辜第三人死亡或者伤残的,均不得被认定为紧急避险,均得被认定为故意犯罪,但是在量刑时,可根据所保护的法益,减轻或者从轻判处。《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
公交车遇到紧急避险一定要全责吗
公交车紧急避险造成事故的公交车方一般不承担责任。根据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
2021.01.20 105 -
微粒贷逾期一天要紧吗
微粒贷逾期一天一般不要紧。借款人及时还清就可以。如果借款人长期逾期不还的,则要紧,贷款人可能会通过诉讼等方式向借款人催收,并且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征信记录。
2021.02.08 358
-
紧急避险一定要赔偿吗
《民法通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
2022-11-04 15,340 -
医保卡过期了一定要紧吗
医保个人账户相当于个人在银行存款,不仅计息,而且没有有效期。如果非要说有效期,即医保持有人死亡后,其家属可以依法继承个人账户,医保个人账户不会过期,永远属于个人。但医保统筹是有效期的。个人参加职工医疗
2021-11-15 15,340 -
紧急避险一般要怎么认定
紧急避险通常是为了防止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生命免受损害,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它的特点是为了保护某种较大的利益,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不得不损害另一方较
2023-01-14 15,340 -
紧急联系人一定要到庭吗?
紧急联系人是否需要出庭要看具体情况。 1、如果你并非该借贷的担保人,该诉讼中并未将你列为被告,或者并未申请你出庭作证,则你不需要出庭; 2、如果确已将你列为被告,或者申请你出庭作证,法院应当有正式的开
2022-11-08 15,340
-
01:17
紧急避险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紧急避险,属于违法阻却事由之一,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来说,只有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行为人才成立紧急避险:1、行为人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使得公共利益、本人合法权益、他人合法权益不受到危险损害;2、现场存在一个正在发生的
2,360 2022.04.17 -
01:00
二婚结婚一定要离婚证吗
关于公民在二婚办理结婚登记时,是否需要携带离婚证,我国《婚姻登记条例》未做明确规定。与此同时,各地的具体规定可能存在差异。通常,如果二婚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原系夫妻关系,通过民政局离婚登记后想复婚的,则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时,婚姻登
1,681 2022.04.17 -
01:47
合同一定要一式两份吗
合同一般需要一式两份,但是也并非是必须做到一式两份。 1、当事人订立合同,有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因此当事人双方如果对此有要求,则应该按照当
7,593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