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判决书下来多长时间生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经济纠纷,法院已经判决,胜诉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该二年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如果超过了申请执行期间的,仍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但如果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会裁定不予执行。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第四百八十三条申请执行人超过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不予执行。 被执行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义务后,又以不知道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执行回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经济纠纷开庭后,如果是第一审程序,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案情简易程度,可以采取两种审理方式:一种是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就是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一个书记员记录,这种审理期限是从法院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理完毕。第二种是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有三名法官或者一名法官两名陪审员审理案件,一名书记员记录。这种案件是在法院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理完毕。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应当在立案之日三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要区分是刑事判决书还是民事判决书。刑事判决书一审宣判后,判决书送达当事人的第二日起十日内为上诉期。上诉期内一审判决书的效力待定。上诉期内无上、抗诉情形的,上诉期满后的那一日判决生效。如果上诉期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之日。案件经过二审后,如果二审裁定维护原判决,该二审裁定书为终审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该裁定生效之日,一审判决书的效力即从待定状态转为生效状态,此时一审判决生效。
-
经济纠纷判决书下来多久执行
经济纠纷判决书下来的执行时间是:十五天内。在判决书下来后的三个月内执行不下来可通知申请强制执行,公民有义务提供可执行的线索。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020.11.26 483
-
经济纠纷判决书下来后多长时间才会执行
经济纠纷,法院已经判决,胜诉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该二年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
2022-04-19 15,340 -
判决书下来多长时间生效
首先要看你判决是一审还是二审。如果是一审案件,要看双方是否上诉,不上诉的送达之后15天之内判决生效,这个判决书需要履行,如果上诉则要等二审判决结果出来。如果该案判决已经是二审判决,则该判决自送达双方当
2022-04-08 15,340 -
的判决书下来多长时间生效
1、民事判决书:一审判决为收到判决书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二审判决做出即为生效。2、刑事判决书:一审判决为收到判决书10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二审判决做出即为生效。3、行政判决书:一审判决为收
2022-10-09 15,340 -
经济纠纷判决后多长时间失效?
如果没有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后来,过了申请的时间,就是失效了
2022-10-31 15,340
-
01:09
经济纠纷判决书下来多久执行
判决书生效后就安排执行,一般是十五天生效,三个月后执行不下来可通知申请强制执行,公民有义务提供可执行的线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那么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
3,501 2022.04.17 -
00:53
二审判决书生效时间
二审判决是生效判决,但是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生效时间。对于一审,一般是从判决送达的那天起,十五天里为上诉期,过了十五天没有上诉的判决就生效了。但是二审判决作为终审的判决,并不会有上诉期,二审判决什么时候生效没有明文规定。通常对于二审当庭宣判的,
2,106 2022.05.13 -
00:59
合同无效产生的经济纠纷如何解决
因为合同无效而产生的经济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下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与对方协商、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介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提起仲裁,或者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具体来说,合同被宣告无效,并不意味着遭受实际损失的无过错一方当事人
1,13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