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有痕迹录音还要打官司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钱到期不还钱,借条有录音也可以打官司。借款没有借条,如果有关于借款的录音资料,也是证据的一种,只要符合起诉条件,一样可以向法院起诉。只要录音真是、可靠,一样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借条和录音里能明确表示双方借贷关系成立的话,胜诉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通过提供证人证言、录音、短信、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欠款不还的情况下,起诉还是有作用的。胜诉后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以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措施。
借钱不还的打官司流程如下: 1、准备好相关证据,写好起诉书; 2、携带证据和起诉书到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法院判决; 5、执行判决。民事案件审理时间:简易程序3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
借钱不还打官司有用吗?
1、借钱不还法院起诉有用,能够解决诉讼时效的问题。 2、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债权人应该在三年的诉讼时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与证据进行判决。 3、判决之后,债权人可以拿着法院的判决书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的财产。由此,债
2022.12.02 220 -
借钱不还打官司有用吗
借钱不还,起诉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其中,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020.10.18 260 -
借钱不还能打官司吗?
借钱不还的,债权人写好起诉状后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可,符合受理条件的,法院会受理立案;法院立案后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然后被告要进行答辩;之后法院就会安排开庭审理。
2021.01.12 148
-
借钱不还有录音,能打官司吗?
借钱到期不还钱,借条有录音也可以打官司。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首先要有证据证明欠款事实,借条、欠条、收条、银行转账记录等可能反映欠款、汇款的书面材料,第二,至法院起诉要求还款并支付利息,第三,可查询
2022-04-04 15,340 -
借钱不还有录音,可以打官司吗?
借钱到期不还钱,借条有录音也可以打官司。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首先要有证据证明欠款事实,借条、欠条、收条、银行转账记录等可能反映欠款、汇款的书面材料,第二,至法院起诉要求还款并支付利息,第三,可查询
2022-04-12 15,340 -
借钱不还有录音可以打官司吗?
借钱到期不还钱,借条有录音也可以打官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
2022-04-28 15,340 -
借钱不还但有录音,能打官司吗?
借钱到期不还钱,借条有录音也可以打官司。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借条是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但是转账凭证也能够证明转账事实的存在,对于聊天记录而言,如果聊天记录中明确涉及到借款事实并且对
2022-04-27 15,340
-
01:20
欠钱不还如何打官司
根据法律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法律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返还,但应给与对方合理的期限。所以,一般情况下,债务人欠钱不还的,债权人写好起诉书之后,可以带着转账记录、欠条等证
501 2022.05.13 -
01:12
欠钱不还打官司要多长时间
欠钱不还引发的纠纷是民间借贷纠纷,是一种因为借款人不能按约定时间还款而产生的纠纷。借款人欠款不还,出借人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 1、一般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审结; 2、一般适用普通程
2,301 2022.04.17 -
01:21
录音可以作为打官司的证据吗
录音可以作为打官司的证据,录音属于视听资料,也是我国司法法定证据类型之一,是有效的。但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录音证据的取得方式要合法,内容合法。即使录音可以作为证据,也不是全部的录音都有效,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不能侵犯国家、社会或第三人的相
14,477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