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的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高利贷是一种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根据2015年最新颁布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因此,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就属于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超出年利率36%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而高利贷的放贷者则是以牟取暴利为其唯一的目的,放贷者把放贷当做一种商业行为,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目标,通常利息畸高,远远超出银行利息。二是规模不同。民间借贷的规模一般较小,其借贷对象一般只针对特定的个人和单位,并且放贷的次数较少。而高利贷则规模较大,通常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多次发放贷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与高利贷的区别:贷款利率不同,以及是否受法律保护的区别。如果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就属于高利贷,对于超过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护。
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区别主要包括: 1、民间借贷合法且受法律保护,而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 2、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规定利率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
高利贷和民间借贷的区别
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区别在于民间借贷合法且受法律保护,而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规定利率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
2020.04.12 140 -
民间借贷和高利贷有何区别
区别是高利贷规定的利息一般高于法律保护范围。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过部分的利息
2021.02.08 340 -
民间借贷和高利贷有什么区别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也就是
2020.06.07 89
-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有哪些,高利贷的民间借贷与高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为银行利息的四倍,超出四倍的部分不受法律
2022-04-20 15,340 -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有哪些?
高利贷借款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超出年利率36%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而高利贷的放
2022-04-27 15,340 -
高利贷借款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有哪些
高利贷借款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超出年利率36%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而高利贷的放
2022-03-29 15,340 -
民间借贷与高利贷有哪些区别?
1、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2、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2022-05-25 15,340
-
01:01
欠款纠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
欠款纠纷与民间借贷的主要区别如下: 1、欠款纠纷是指因为各种基础经济关系而发生的纠纷,例如因为买卖合同拖欠货款而发生的纠纷,或者是因为服务合同拖欠服务费而发生的纠纷等; 2、民间借贷是指因为资金借贷而发生的借款纠纷,民间借贷仅仅指的是特定主
1,217 2022.05.13 -
01:08
高利转贷罪与骗取贷款罪的区别
高利转贷罪与骗取贷款罪的区别有: 两者的概念不同;前者是以转贷谋取私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再以高额的利息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金额较大的行为;后者则是通过欺骗方式取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有其他
1,507 2022.04.15 -
01:12
哪些民间借贷是有效的
有效的民间借贷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
551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