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时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呢?一、婚前办理按揭手续,并已经进行产权登记,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 银行和债务人之间是建立在对资信状况特殊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为婚姻关系而改变债务人,夫妻用共同财产还贷只是在夫妻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改变房屋所有权的归属。 在这种情况下,房屋的产权是登记哪一方的名下,按揭贷款是由哪一方办理的,房屋就属于哪一方的财产,对于已归还的贷款中属于配偶一方清偿的部分,应当予以返还,离婚后未偿还的债务仍为个人债务。 这种情况下,对房屋属于共同财产的性质没有争议,问题在于如果要把房屋判给非产权登记方,则涉及到债务是否转移的问题及是否需要征得银行认可的问题。 实际上,不能以未经债权人同意而变更债务人为由拒绝办理转按揭手续,因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实际还贷人是夫妻双方,并不是产权证上名义产权人或还贷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后房屋贷款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婚前一方贷款,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的,离婚后,尚未还清的贷款属于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并且对另一方偿还的贷款给予相应的补偿;对于在结婚登记之后的贷款,离婚时未偿还的贷款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来承担。
房屋为一方个人财产,在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但对参与共同还贷的配偶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对其清偿的部分予以返还。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
离婚房屋过户贷款怎么办
当事人在办理过户手续之前要还清房屋贷款。或者离婚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办理夫妻离婚房屋所属权登记手续,将离婚双方的名字登记变更为原夫妻一方,并根据相关规定由被过户方继续缴纳按揭。
2020.02.17 126 -
起诉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
1,夫妻双方婚后出资的房产,离婚后不论你房产证上面写谁名字,均为共同财产。明确产值,按照市场价计算房子总价值。然后,分清权益部分和债务部分。涉及贷款,先要将贷款部分除去。假设一方取得房子,要给另一方房屋价值的一半,得房方单独偿还剩余的本金及
2021.02.14 251 -
离婚房屋抵押贷款怎么办
离婚时,抵押房屋的贷款尚未还清的部分须双方共同承担;如有协商约定,也可由其中一方进行偿还;如一方无力支付房屋贷款,银行有权向其配偶追偿,未获取房屋的一方代替另一方向银行偿还房屋贷款后,代偿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追偿。
2021.03.27 242
-
离婚时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
离婚时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呢?一、婚前办理按揭手续,并已经进行产权登记,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 银行和债务人之间是建立在对资信状况特殊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为婚姻关系而改变债务人,夫妻用共同财
2022-04-26 15,340 -
离婚时房屋的贷款怎么办
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只有到法院打官司了。,你俩之前买卖行为不当然影响权的归属,根据我国房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动产所有权确认应当以产权证上所登记为准的,所以,你应当寻求充分证据能够推翻现存证据,才
2022-04-13 15,340 -
离婚房屋贷款怎么办?
1.我现已向法院诉讼离婚,还未开庭.请求法院把儿子房子判给我.(我在本市无房),但该房还未办理产权证,那么我有必要去交纳这几千元的大修基金办理产权证吗如果不交纳,是不是就不判产权归属或则是判使用权那我
2022-05-10 15,340 -
离婚时贷款房屋怎么分割
在目前财产分割上,按揭贷款这一部分财产如何分割是最复杂的一个情况,现在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法院会判决房产归一方所有,另一方获得按揭款的一半以及按揭款部分的房屋增值款。另一种情况是夫妻共同还按
2022-07-09 15,340
-
01:16
离婚房子有贷款怎么办
夫妻一方婚前支付了部分房款,婚后共同还贷,或一方用个人财产还贷,离婚时,尚未取得房屋产权证的话,当事人可以协商办理。如果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进行财产分割时,不宜判决房屋直接归于其中一方,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具体的所有权。一般认为一方婚前
5,852 2022.04.15 -
01:23
离婚后贷款的房子怎么办
有房贷的房子离婚怎么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如该房屋是否已经取得房产证、该房屋是婚前购买还是婚后购买等因素。对于没有房产证的按揭房,离婚后,分得房子的一方想要过户的,有两种解决办法:1、提前还贷消除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的抵
1,748 2021.07.05 -
01:12
婚后贷款房离婚怎么分
婚后贷款房,离婚分割的规定如下: 1、婚后共同出钱购房,房产登记在一方或双方名下,如果没有其他约定,无论产权登记在一方或双方名下,该房产都是夫妻共同财产; 2、离婚时判决房屋的归属法院会优先考虑夫妻双方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双方能够协商一致
839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