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合同当中防止合同合同价格的欺骗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事先甲乙双方在合同里没有说明东西的价格。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一定要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工作。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 全面准确地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未雨绸缪,避免风险的发生。 1、审查合作方的基本情况。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法人或者代理人资格,有没有签订合同的权利。否则该合同往往会因为主体不适格而无效。审查合同主体资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查看一下对方的营业执照和企业参加年检的证明资料。不能仅凭其名片、介绍信、工作证、公章、授权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证件,因为从实际工作案例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由于连续两年不参加年检已经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时如果你稍有疏忽,就可能掉进一些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中。 2、审查合作方有无相应的从业资格。我国法律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没有从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特定的业务,如果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将给本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尽可能对合作方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不能轻信合作方谈判代表的一面之词。 (二)做好对合同各主要条款的审查工作。 合同的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约定明确,避免产生歧义。对于重要的合同条款,要字斟句酌,最好是参考一些标准文本并结合交易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对于重要的合同应聘请专业律师审查,以防患于未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欺诈行为只有达到一定条件才会构成合同诈骗犯罪,合同诈骗犯罪是合同诈骗的严重情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合同欺诈行为,是合同诈骗犯罪。
预防担保合同欺诈的方式有注意考察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合法性,考虑其变现性,按照规定办理法定的手续等,当事人设定担保物权,应当签订担保合同。担保物权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的时候,担保物权人享有的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去哪里。
-
怎么分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存在明显区别,主观方面,二者的故意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时间不同;客观方面,二者欺诈行为的种类、完成形态、行为方式、程度不同,侵害权利属性不同,法律后果也不同。 对二者进行区分时,应格外遵循以下两点: (一)是否具有非法
2020.09.16 130
-
如何防范合同中对于合同价格的欺诈行为?
事先甲乙双方在合同里没有说明东西的价格。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一定要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工作。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
2022-04-09 15,340 -
合同中没有说明价格怎么办?如何防范合同中对于合同价格的欺诈行为
事先甲乙双方在合同里没有说明东西的价格。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一定要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工作。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
2022-03-25 15,340 -
怎样防范合同价格的欺诈行为
事先甲乙双方在合同里没有说明东西的价格。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一定要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工作。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
2022-04-20 15,340 -
如何防范合同中的价格欺诈行为,该如何解决
事先甲乙双方在合同里没有说明东西的价格。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一定要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工作。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
2022-04-16 15,340
-
01:27
合同的欺诈行为构成条件
合同的欺诈行为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与自己签订民事合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和仲裁机关撤销涉嫌欺诈的民事合同。合同欺诈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欺诈一方在订立合同
1,197 2022.04.17 -
01:18
装修合同违约如何中止合同
装修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对方出现了违约行为,是否能够中止合同需要分情况来讨论。中止合同主要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提出暂时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请求。而一般情况下,合同依法成立生效之后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因此,如果对方出现了一般的违约行为,不影响合
703 2022.06.22 -
00:47
中途终止合同怎么补偿
中途终止合同,一般情况下涉及的是赔偿问题,而不是补偿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一方单方面地终止合同一般情况下都属于违约的行为。除非终止合同的一方,能够证明自己享有约定或者法定的解除权利。而在这种情况下,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就不需要给
688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