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人可否要求退还房屋面积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据实结算,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 (二)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的,应予支持。买受人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由买受人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比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承担,所有权归买受人;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出卖人返还买受人,面积误差比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双倍返还买受人。 对照一下,依法维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买房面积误差绝对值超过3%,购房者可以要求退房、解除购房合同。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
房屋面积缩水能否退房
房屋面积缩水能否退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1、预购房屋面积与实际交房面积,上下浮动不得超过3平方米,购房者有权提出退房或退款要求。如果交房时房屋的实测面积,与签约时的暂测面积的误差,比绝对值超出百分之三。购房人要求退房并要
2022.05.18 292 -
房屋面积缩水能要求开发商退房吗
房屋面积缩水怎么办,能否要求开发商退房 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的,买受人不得要求开发商退房。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的,买受人可要求开发商退房。
2020.09.30 268 -
房屋面积缩水了房款能否退
我国商品房销售的有关规定,房屋面积误差超过3%。如果交房时房屋的实测面积与签约时的暂测面积的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购房人要求退房并要求退赔利息的,法院会判决购房人胜诉。商品房没有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是不允许对外公开销售的,也不允许以内部认购的
2020.05.13 120
-
购买的房屋面积差异,购买人是否可以要求退还房屋面积
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
2022-04-22 15,340 -
商品房房屋面积存在差异,买受人可否要求退还房屋面积
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
2022-04-22 15,340 -
涉及房屋面积问题购买人是否可以要求退还房屋面积
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
2022-05-08 15,340 -
购买的房屋面积有差异,购买人是否可以要求退还房屋面积
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
2022-05-05 15,340
-
01:10
买房定金是否可退原则上定金不能够退,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定金是可以退还的。特殊的情况主要是指的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开发商存在违约的情形,那么开发商应当向购房者双倍返还定金。比如说开发商单方面拒绝签订合同的,开发商在销售房屋的时候存在虚假宣传,欺诈的;第二,购
1,692 2022.05.11 -
00:52
买卖房屋定金可以退吗购房者支付定金之后,没有合理的理由,通常是不能要求返还定金的。 定金在法律上具有担保的功能,发挥着制裁违约方,补偿守约方的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购房者和开发商都履行合同义务,购房者要向开发商交付一定的金额作为定金,以确保合同的继续
501 2023.01.04 -
01:30
拆迁补偿是按照人口数还是房屋面积进行补偿实践中,拆迁补偿通常是按照人口和房屋面积综合进行补偿的,但是,由于每个拆迁项目的补偿标准都不一样,具体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具体分析如下: 1、房屋拆迁补偿原则上是按房产证面积计算的,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
1,250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