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条款列举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要进行监督。该法律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某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当年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还有效吗
没有废止。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不影响劳动法的效力,只是其中关于劳动合同的问题应当使用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仍然继续有效,只不过二者不一致之处,以劳动合同法为准;原因是新法优于旧法。且劳动合同法只是对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部分作出了更详细更新的
2020.03.30 2,06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合同法多久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正,主席令第73号。
2020.10.31 28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怎样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是,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
2022.06.08 2,24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合同条款
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必须包括下列内容: 1、劳动者的工作内容; 2、用人单位应支付的工作报酬; 3、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 4、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5、劳动者应遵循的纪律; 6、劳动合同的终止期
2022-11-12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区别: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是一部法律的两个版本,就是两部法律,目前这两部法律都在执行中,事实上这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是统一的,实际操作中都可以作为依据;劳
2022-02-10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 第四条,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
2022-11-03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必须包括下列内容: 1、劳动者的工作内容; 2、用人单位应支付的工作报酬; 3、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 4、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5、劳动者应遵循的纪律; 6、劳动合同的终止期
2022-11-05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396 2022.04.17 -
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为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该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5,698 2022.04.17 -
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对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90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