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怎样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是,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赔偿法的标准规定是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年计算;存在非法情形的按照上述标准双倍赔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法典规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内容有:物权编、合同编、婚姻家庭编、收养制度、继承编以及侵权赔偿编。《民法典》在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同时之前的《合同法》、《婚姻法》都被废除。
2021.04.14 6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赔偿法的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赔偿法的标准规定是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年计算;存在非法情形的按照上述标准双倍赔偿。
2020.09.06 13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规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规定是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
2021.04.23 6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区别: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是一部法律的两个版本,就是两部法律,目前这两部法律都在执行中,事实上这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是统一的,实际操作中都可以作为依据;劳
2022-02-10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57条是怎样规定的?
经营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经
2022-09-05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怎样规定的?
1、法律适用范围第一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
2021-03-29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规定
该条例第11条规定:“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职工,经批评教育不改的,应当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一)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或者工作任务的;(二)无正当
2021-04-13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385 2022.04.17 -
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为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该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5,691 2022.04.17 -
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对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90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