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与辞退员工的区别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单位占大头,个人占小头。新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新劳动法新增了处罚条款,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数额,新劳动法第四十七条作了详细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社保缴费比例: 养老保险 单位缴费16%,个人8% 医疗保险 以北京市为例,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最低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60%):单位10%,个人2%+3元; 失业保险 单位1%,个人0.2%; 工伤保险 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在0.5%~2%之间; 生育保险 缴费比例:单位0.8%,个人不交钱。
用人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属于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不缴纳或不按规定缴纳都是违法行为,均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此种情形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补交社保,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
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员工如何维权
员工可以以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为由提出离职,并要求其赔付经济补偿金和补缴社保; 同时也可以选择向当地社保经办单位或者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
2020.03.06 170 -
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保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时足额的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该责令用人单位在限期内缴纳或者补缴社会保险费,并且从违约当天开始每天加收万分之五的罚款。如果逾期不缴的,就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拖欠金额一倍到三倍之间的罚款。
2022.04.12 3,402 -
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不为员工缴纳社保,合法吗
试用期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是违法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员工入职后三十日内帮其办理社保登记。员工可以以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为由提出离职,并要求其赔付经济补偿金和补缴社保;同时也可以选择向当地社保经办单位或者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
2020.03.15 124
-
用人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06 15,340 -
用人单位为不为员工缴纳社保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14 15,340 -
用人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17 15,340 -
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
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基数的确定: (一)参保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可以为职工工资总额,也可以为本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工资总额基数之和,但在全省区市范围内应统一为一种核定办法。 单位职工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
2022-04-21 15,340
-
01:15
员工挂靠别的单位缴纳社保
员工挂靠别的单位缴纳社保是可以的。但是存在以下不好影响: 1、员工需要全额承担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的费用,那么缴纳金额会比较多; 2、员工在出现事故之后如果是属于工伤范畴的,可能会存在纠纷; 3、挂靠单位代缴存在单位没有缴纳或者少交的风险;
15,101 2022.05.11 -
00:49
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员工该怎么办
公司无故辞退员工是违反劳动法律相关规定的,此时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请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公司应当继续履行。如果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员工也可以向公司主张支付赔偿金。公司不肯支付赔偿金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
2,697 2022.05.11 -
01:03
单位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根据《劳动法合同法》相关的规定,如果因为员工的个人过失,导致被用人单位辞退的,则用人单位不需要给予员工有关补偿;如果是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员工被辞退的,则用人单位需按照劳动法相关的规定,向员工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根据员工
5,318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