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搬迁员工工资怎么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一:企业搬迁并不应当直接支付劳动者赔偿,只有在企业因搬迁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双方也无法就新的劳动合同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以按照企业经营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应支付给劳动者补偿金(不是赔偿金)第二:关于企业搬迁多远才可以认为是发生重大变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法律的解释细则里规定了,企业搬迁后不能影响劳动者日常的工作出行,也不能大幅增加劳动者的出行距离和成本----例如,某个企业从A市B区搬迁到A市C区,导致部分员工上班从15分钟路程变成一个小时,那么这就属于大幅增加劳动者的出行时间,就是合同履约发生重大变化。而如果只是从B区的1号大厦搬迁到2号大厦,员工只需要多走几百米就可以上班,则不属于。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按年限赔偿,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共赔偿八个月工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公司搬迁使劳动合同从正常角度看无法履行的,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才有补偿,如果搬迁后劳动合同仍可正常履行,则无力劳动者是否解除劳动合同都没有补偿。 有补偿的补偿按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进行补偿,每工作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半年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
合资企业搬迁员工怎么补偿
公司搬迁使劳动合同从正常角度看无法履行的,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才有补偿,如果搬迁后劳动合同仍可正常履行,则无力劳动者是否解除劳动合同都没有补偿。 有补偿的补偿按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进行补偿,每工作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的按一年
2020.04.07 112 -
工厂搬迁员工工资怎么算?
工厂搬迁员工补偿标准是按员工在工厂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个月工资计算补偿,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计算补偿。
2020.11.01 456 -
企业搬迁员工离职怎么算赔偿
因企业搬迁而离职的员工一般可以获得经济补偿。因企业搬迁属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在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2020.11.20 266
-
企业搬迁员工工资制度
工作地点是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之一,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对具体的工作地点作出约定,此后的实际履行当中工作地点也得以常态化固定。企业搬迁,属于企业战略性、长期性的经营或办公场所的重大长
2022-04-27 15,340 -
合资企业搬迁员工怎么补偿
如果因合资企业搬迁造成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双方也未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非过失性辞退劳动者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
2022-07-05 15,340 -
合资企业搬迁员工怎么补偿?
如果因合资企业搬迁造成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双方也未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非过失性辞退劳动者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
2022-05-22 15,340 -
企业搬迁员工怎么办
如果工厂搬迁的距离较远,如跨省或跨市搬迁,市区到郊区搬迁,倘若构成重大变更,员工不愿意随行,可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照工作年限进行计算。同意继续工作的员工,公司应该提供班车、车补或
2021-07-09 15,340
-
01:01
破产企业的员工工资怎么办
公司破产后,企业员工的工资应当优先清偿。在公司对共益债务以及破产债务清偿完毕后,就进入到公司员工工资的清偿程序,具体项目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除此之外,还有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员工补偿金等。 其中,对企业员工的
3,669 2022.04.15 -
01:09
企业破产无力偿还员工工资怎么办
企业破产无力偿还员工工资的,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企业拖欠员工工资位列清偿顺位第一位,也即员工工资债权优先于其他债权获得清偿。如果企业实在是没有财产可供分配了,破产管理人应当请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
9,308 2022.05.11 -
01:16
拆迁中企业员工安置费用如何计算
一些省市对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进行了规定,如北京市就对此做了规定。北京市规定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标准按照上个月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 如果拆迁中企业与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员工的安置费用就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计算。依据《
1,149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