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高利贷借款人不还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为高利贷的“高利”不受法律保护,所以面对借贷者不还钱,放高利贷者不会采取法律途径要债,而是以自己的势力采取违法手段强迫借贷者还债,这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因此,如果确实需要借贷,最好是向银行或者亲朋好友借,就算借不到也不要借高利贷。如果因为高利贷而受到困扰,不妨借助法律的力量使自己不受迫害。 如果放高利贷的人不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索要借款,却对其进行恐吓威胁,这显然违法的行为,建议借高利贷者报警处理。即使公安机关无法马上对这些人进行制裁或者处罚,但报警备案也是有帮助的,至少可以让放高利贷的人不敢轻易采取非法手段。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超出范围可不还 有很多人都曾经遭遇过高利贷,扣除各种费用实际到手与约定相差很远,再加上利息算下来远远超过国家规定范围。 根据最新规定: 1、年利息24%以内的国家法律予以保护; 2、年利息大于24%,小于等于36%的,这部分为自然债权,也就是国家法律上不保护,但是承认可以有这个债权; 3、年利息超过36%的部分,国家不予承认,不予保护。 所以,就算网贷平台起诉,超出范围外的利息也不需要还款,合理范围内的本金和利息应该还款。 二、法院起诉 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日期,适用最长诉讼时效20年。 三、特殊情况不还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见一些诈骗团伙利用各种方式让人们背上巨额债务,这种高利贷属于恶债,可以拒绝偿还。 四、夫妻责任 如果债务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夫妻双方要承担还款责任。即使夫妻离婚,债权人仍然可以向任何一方追讨。约定不承担债务的一方偿还债务后可以向另一方追讨。
-
如果遇到高利贷平台我该怎么办?
高利贷的标准利息是否超过36%为标准,即利息超过36%就是高利贷。面对高利贷,借款人的权利救济方法有: 1.首先还是要积极面对,毕竟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事情恶化。 2.通过协商解决,要求出借方减免利息到法律规定合理范围。 3.如果协商不
2020.09.27 274 -
借高利贷到期不还什么后果
民间借贷合同的利息由双方约定,双方约定的利率只要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就是合法的;超出的,则属于高利贷。“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
2021.04.10 123 -
-
遇到高利贷借贷者不还怎么办
为高利贷的“高利”不受法律保护,所以面对借贷者不还钱,放高利贷者不会采取法律途径要债,而是以自己的势力采取违法手段强迫借贷者还债,这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因此,如果确实需要借贷,最好是向银行或者亲朋好
2022-04-10 15,340 -
高利贷借款人不还款怎么办
1、通过第三者和借款人取得联系,重新协商借款还款方法。放款人必须明白,放高利贷是违法行为,高利贷的借贷合同属非法合同,国家不予承认不予保护,但是“借钱要还”,”重合同,守信誉“,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
2022-04-03 15,340 -
如果遇到高利贷该怎么办
高利贷逐渐成为了社会毒瘤,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因为高利贷被逼抵押房屋、东躲西藏远离家乡,甚至有自杀的现象。借款人一方面抱怨高利贷给生活带来的艰难,另一方面却又对这种现状无可奈何,形成了一个怪圈。那么,如
2021-03-12 15,340 -
如果遇到高利贷该怎样办
高利贷逐渐成为了社会毒瘤,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因为高利贷被逼抵押房屋、东躲西藏远离家乡,甚至有自杀的现象。借款人一方面抱怨高利贷给生活带来的艰难,另一方面却又对这种现状无可奈何,形成了一个怪圈。那么,如
2022-05-20 15,340
-
01:14
借高利贷还不起怎么办?高利贷还不起的最佳处理办法是,通过诉讼的手段,起诉到人民法院主张利息过高部分无效,然后偿还本金和合理利息给对方。这主要是依据了,我国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国家明文禁止高利放贷。换句话说,法律不会支持高利放贷的行为,超
2,214 2022.04.17 -
01:02
欠了私人高利贷还不起怎么办欠了私人高利贷还不起的处理办法如下: 1、借了高利贷,对方到法院起诉,如果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的36%,那么法院会认定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法院支持无需偿还超过的部分利息; 2、欠了私人高利贷还不起,可以协商归还合法利息的部分。民间借
3,313 2023.01.04 -
01:21
借款人欠钱不还找不到人怎么办借款人欠钱不还,带好借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写好起诉状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找不到人的,有对方的身份信息具体地址也能起诉。在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作为债权人行使债权请求权,应该主张其请求权成立并已经届期,为此其应该向法院提供其权利发生并
656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