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对于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的部分,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即超过2000元的部分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因此,员工因一次性经济补偿所应当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经济补偿金数额-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实际工作年限-2000]×个税税率×实际工作年限。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次新经济补偿金的个税算法: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应计入个人的综合所得,按照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来计算。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怎么算个人所得税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
2020.02.08 337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该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一次新经济补偿金应该这样计算个人所得税: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2020.09.05 367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个税计算税率表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
2020.01.15 2,083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个人所得税计算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
2022-04-07 15,340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
1、免征部分的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2、超
2022-03-22 15,340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可视为一次取得数
2022-03-24 15,340 -
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的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
2022-04-29 15,340
-
01:29
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1、计算基数,按照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计算,其中包含绩效奖金、年终奖、各类津贴和福利补贴等等货币性质的收入,在劳动法中规定有关社平工资三倍的限制,是否分段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计算年限,按照员工在本
17,626 2022.04.17 -
01:15
个人所得税具体怎么计算
个人所得税是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应税率计算得出来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的综合所得减去个税起征点、三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后计算出来。 个人所得税每月会由单位代扣预缴,然后在次年3至6月份由个人在个人所得税app中办理汇算清缴,对于所缴纳
2,668 2022.05.21 -
01:17
经济补偿金金额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1、计算基数,按照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计算,其中包含绩效奖金、年终奖、各类津贴和福利补贴等等货币性质的收入,在劳动法中规定有关社平工资三倍的限制,是否分段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计算年限,按照员工在本
3,57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