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个人债务纠纷案例与计算方法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只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怎么分配都是可以的,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参照民事纠纷处理:一,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1,自力救济:(1)自力救济,包括自决与和解;它是指纠纷主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达到维护自己的权益。(2)自决是指纠纷主题一方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和解是指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3)两者共同点是,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的参与,也不受任何规范的制约。 2,社会救济:(1)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他是只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2)调解是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说和,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3)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具有合同意义上的效力;(4)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5)仲裁不同于调解,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6)仲裁与调解一样,也是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条件的,只有纠纷的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致同意将纠纷交付裁决,仲裁才能够开始。 3,公力救济:(1)公力救济是指诉讼;(2)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3)民事诉讼动态地表现为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静态地则表现为在诉讼活动中产生的诉讼关系。二,民事纠纷的定义及调整范围: 1,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2,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 3,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农村土地个人与个人纠纷咨询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土地争议双方协商不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调解,签订权属地界协议书。 3、协商、调解不成的,由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如属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
2020.11.24 326 -
农村宅基地房屋继承纠纷案例
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为建设自住房屋使用的土地,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一是用途限制。对已取得宅基地使用权,权利人如需变更土地用途,必须依法经过批准。二是面积限制。
2020.04.12 645
-
债务纠纷案例
首先,现在已经起诉了吗?债务人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财产呢?债务人结婚了吗?您给的信息不是太清楚。
2022-01-22 15,340 -
债权债务纠纷案例
我去年8月份去深圳做工,有个湖南永州XX人,一起做工,向我借钱,1280元,说好发工资归还,可是后来,他又说他爸住医院缺入院费,又叫我微信抟账1700元,归还100元现金,没过多久,他说爸死亡,办理白
2022-02-06 15,340 -
异地债务纠纷案例
甲欠乙债务多年未还,现甲准备起诉乙,但乙已离开原先的住所地很长一段时间了,只知道其还在同一城市居住,只是不知具体住处,请问甲要起诉乙是否需要向法院提供具体的住处,否则法院是否会不予受理?当事人可以按照
2022-01-25 15,340 -
公司债务纠纷案例
公司欠某人钱,公司替某人还上贷款,某人还欠多少钱中国湖北枣阳是个盛产好律师的地方,先后有很多名律师、大律师出自湖北枣阳,现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襄阳等地执业,现在湖北鸣天律师事务所执业的乔方律
2022-03-20 15,340
-
00:58
合同纠纷与债权债务纠纷的区别
合同纠纷属于债权债务纠纷范围内。债权债务纠纷的定义,其实是债权人在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的民法上权利的纠纷,且债权和债务是不能单独的存在的。而债权债务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合同是债权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侵权行为一
3,074 2022.04.17 -
00:57
债权债务纠纷向哪个法院起诉
对于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双方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
1,525 2022.04.17 -
01:36
农村土地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
农村土地纠纷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这其中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又最为常见。一般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
8,5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