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不还找不到人起诉会有用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协商是做好的办法.如果协商不成,你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律师函可以对债务人起到催告和警示的作用,催促对方及时还款,承担违约责任等,比起司法途径要便捷许多,但律师函没有强制性,如果对方拒不归还,最终还是需要提起诉讼。如果找不到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公告送达缺席判决,你取得胜诉判决后可以向法院提供对方财产线索,如对方名下的车辆、房屋或存款等,申请强制执行,冻结拍卖上述财产,用来偿还你的债务。有欠条的可以使用欠条作为证据,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为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钱不还起诉后找不到人,虽然人跑了,但可以先申请冻结他的银行账户查封房子或者扣押车子等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即使找不到债务人,但是能明确提供此人的准确信息,姓名、户籍等相关资料,仍然是可以在法院立案起诉的。如果不能确定是谁或者只知道一些外号等别称,那是无法立案的。 在找不到被告的情况,法院会公告送达传票、公告后仍不到庭,可以缺席审理、判决。当然,由于公告期要两个月,所以,这样情况下案子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 再次,判决后如果找不到被告本人,但是,能找到被告的财产,可以直接由法院执行。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可以起诉。但是需要明确提供此人的准确信息,姓名、户籍等相关资料,仍然是可以在法院立案起诉的。在找不到被告的情况,法院会公告送达传票、公告后仍不到庭,可以缺席审理、判决。
-
欠钱不还起诉会有用吗?
可以向法院起诉,胜诉后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以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措施。采取上述措施仍然不能偿还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
2020.04.02 127 -
欠钱不还起诉会有用吗
有用。通过诉讼方式实现债权是公力救济,较之于私力救济更为权威,在某些方面也更为有效。如果债权债务属实,那么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获得给付判决,债务人受到生效判决的拘束,如果不主动履行,债权人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由执行法院协助债权人实现债权。但是
2022.04.12 984
-
欠钱不还找人起诉有用吗?
1、债务人欠债不还的,不管多少金额,债权人起诉法院都会立案,建议尽快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一旦超过了三年的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 2、胜诉之后,如果对方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
2022-04-24 15,340 -
有别人欠钱不还起诉过,他们会找不到人吗
如果找不到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公告送达缺席判决,你取得胜诉判决后可以向法院提供对方财产线索,如对方名下的车辆、房屋或存款等,申请强制执行,冻结拍卖上述财产,用来偿还你的债务。有欠条的可以使用欠条作
2022-02-20 15,340 -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法院会上门起诉吗
1、如果是合法的债务,则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生效之后,债务人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债权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后,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3、另外如果
2022-05-07 15,340 -
别人欠我钱找不到人怎么办,欠钱不还起诉他有用吗
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协商是做好的办法. 如果协商不成,你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律师函可以对债务人起到催告和警示的作用,催促对方及时还款,承担违约责任等,比起司法
2022-01-26 15,340
-
01:06
欠钱不还还找不到人怎么办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去法院申请,把债务人列入失去信用的黑名单。欠债不还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审判。判决后,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样,诉讼时效可以中断,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缺席判决。如果法院作出缺席判
1,467 2022.04.17 -
00:55
借钱不还找不到人了怎样起诉
民间借贷找不到人的起诉流程如下: 1,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起诉书正文应写明原被告身份信息,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 2,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证据材料; 3,人民法院在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审查主要集中
2,404 2022.04.17 -
00:47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可以报警吗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一般不可以报警。欠钱不还的情形,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不可以报警处理。但当事人对于债务纠纷可以协商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
1,93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