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精选问答 > 如何认定行政行为具有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如何认定行政行为具有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2022-11-07 15:19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推荐答案

云南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2-11-07回复

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第三章第九条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第二款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申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展开更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同类普法

吴莉律师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侵权行为: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但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行为,紧急避险的行为虽然造成了损害,因其不具有违法性,故不为侵权行为。 (2)损害事实。既包括对财产权利的损害,也包括对非财产权利的损害。对财产的损害可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直接损害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是指可得利益的减。 (3)因果关系,即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 (4)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民法典认定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要件: 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2、行为人行为违法。行为人侵害名誉权的对象应当特定而明确,具有指向性; 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经常使用“势必”“应当”“足以”等词汇,以说明其认为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律师普法更多>>
  • 如何认定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如何认定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认定方式如下: 1、被侵害人是侵害对象中的特定人。不需要指名道姓,只要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就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的侵犯; 2、侵权主要是通过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名誉。侮辱是指用语言或行为损害他人的

    2022.05.13 150
  • 如何认定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如何认定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需有以下几点: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如侮辱、诽谤等行为,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

    2021.01.26 186
  • 如何认定民法典侵权行为
    如何认定民法典侵权行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侵权行为: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但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行为,紧急避险的行为虽然造成了损害,因其不具有违法性,故不为侵权行为。 (2)损害事

    2021.04.04 126
专业问答更多>>
法律短视频更多>>
  •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何处理 00:58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何处理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处理办法如下: 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

    1,630 2022.09.06
  • 商业秘密有哪些法定侵权行为 01:09
    商业秘密有哪些法定侵权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法定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下面四种: 第一,采取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后,对外进行披露,或者擅自使用、允许

    1,059 2022.04.17
  • 如何界定合同显失公平行为 01:14
    如何界定合同显失公平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在明知行为人处于危困状

    1,692 2022.04.17
其他知识产权不同阶段法律问题导航
有问题
就会有解决办法
在线咨询

离婚、工伤、刑事、债务... 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