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没去上班的时候辞职就走了能得到工资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例如:劳动者在私人厂上班一个月没有辞职就走,是可以拿到工资的,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劳动者进行一定赔偿的。如何申请劳动仲裁: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然后给双方举证期,给对方答辩期;然后开庭审理,之后对你们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劳动仲裁60天内结案;对于裁决书不服,劳动者可以起诉到法院;3、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不耽误劳动者去新单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办理离职手续,就无法结清工资,属于自动离职。自动离职有工资,但是由于没有办理离职手续,所以没办法结算工资。自动离职,是职工根据企业和自身情况擅自离职,而强行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的一种行为。有的职工因辞职未准或要求解除合同未被同意,便擅自离职或违约出走的职工未说明原因不辞而别等均属自动离职范围。
辞职就走一般是能给工资。但劳动者单方面离职要和用人单位协商,且要按相关法律规定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用能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若在试用期内辞职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若过了试用期应提前三十天申请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离职时一次性结清工资。
-
员工不辞职就走可以得到工资吗
不辞职直接走,用人单位扣多少工资,法律是无具体规定的。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情况,未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这个时候就是劳动者违法。用人单位应该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但是该劳动者给用人单
2020.10.30 398
-
没有去上班,但是辞职只走了,工资有福利吗
在企业上班,如果没辞职,自己走的话依然是有工资的。这种情况属于自动离职,只是没有工资与补偿。 1.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
2022-04-17 15,340 -
上班受伤了就辞职了还能拿到工资吗?
可以。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受伤后不能上班而辞职的,劳动者是可以拿到工资的,如果是工伤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领取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35条员工因工伤被认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保
2021-10-23 15,340 -
上班突然辞职能得到工资吗
如果按照公司规定的手续正常办理的离职,在办理离职手续时结清工资;如果公司未批准,旷工离职的,那么除了扣除旷工惩罚金之外,还有可能产生违约金,工资能不能拿到就要看扣掉之后的情况了。
2023-07-21 15,340 -
真的只是劳动者在正常辞职就走了就可以拿到工资吗
劳动者没有按照正常辞职程序辞职的,用人单位是应当支付其工资的,如果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应当赔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
2022-04-18 15,340
-
00:53
逮捕了就只能判刑了吗
逮捕,是一种限制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被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定罪判刑。定罪判刑须由法院依法作出。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不采取强制措施,可能会导致侦查或者诉讼
1,492 2022.04.17 -
01:09
辞职了怎么礼貌的要工资
辞职了礼貌的要工资的方式是,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者他人调解的方式要工资。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要工资:1、向当地劳动局或者劳动监察执法大队投诉举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2、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劳动仲裁处理;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诉求用人单
8,164 2022.04.17 -
00:49
取保候审就没事了吗
取保成功的人并不是出来就没事了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
3,14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