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恶意贷款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以恶意骗取小额贷款为例,涉嫌骗取贷款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恶意骚扰他人可能被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信用卡恶意透支会受到的处罚:透支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透支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透支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罚款。
-
恶意透支信用卡会受到什么处罚
恶意透支信用卡会受到的处罚是: 1、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的,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2、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余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金
2022.04.29 149 -
遭遇恶意欠薪如何处理
遭遇恶意欠薪处理如下: 1、劳动者可以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2、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 3、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如果还未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恶意欠薪是指企业或者雇主恶
2023.04.20 640 -
恶意发布虚假广告会受到什么处罚
发布虚假广告会受到的处罚是: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0.11.21 263
-
恶意贷款会受到什么处罚
以恶意骗取小额贷款为例,涉嫌骗取贷款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2022-04-24 15,340 -
恶意贷款会受什么处罚啊
以恶意骗取小额贷款为例,涉嫌骗取贷款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2022-05-05 15,340 -
恶意骚扰他人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
2022-10-11 15,340 -
恶意借款被抓会受到什么处罚
以恶意骗取小额贷款为例,涉嫌骗取贷款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2022-05-04 15,340
-
01:12
诈骗罪会受到什么处罚如果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就构成了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诈骗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如果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较大的,依法判处三
1,730 2022.04.15 -
00:48
遇到仙人跳报警会有什么处罚遇到仙人跳报警,受害者不会受到处罚。仙人跳是指,利用猎艳心理给人设计圈套,骗人钱财的行为。该行为涉嫌诈骗,一旦被查获,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
7,043 2022.04.17 -
00:55
打人一巴掌会受到什么处罚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打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遇到双方因为争执或者其他原因进行打架斗殴的情况时,究竟会不会拘留打架斗殴的打人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下定论,也是根据是否造成人员的人身损害来进行判断。打人一方未对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一般是不
3,23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