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个月未签合同能获得怎样的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其一,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双倍工资,其二,若因用人单位自身原因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就以上问题建议双方协商处理,若双方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签劳动合同获得赔偿的方式是,首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部门申请解决,解决无果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入职不超过2年,离职不超1年,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用人单位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等。
未签劳动合同获得赔偿的方式是,首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部门申请解决,解决无果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 偿。
-
工作两个月没签合同能怎么赔偿?
劳动者工作两个月后单位未签合同的,需要从第二个月起支付给劳动者双倍工资作为赔偿,但是当月已经付过的工资要予以扣除,并且单位需要及时与劳动者补签书面的劳动合同。
2020.08.10 681 -
未签劳动合同能获得什么赔偿
1、支付双倍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2020.04.20 329 -
未签劳动合同能够获得赔偿吗
用人单位已经用工之日超过一个月但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未签订,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双倍工资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十一个月。
2020.06.28 149
-
一个月内未签劳动合同辞退可以获得怎样样的赔偿?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时效问题。申请劳动仲裁的,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2、证据问题。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比如同事、工作证,工作服都可以。
2022-08-02 15,340 -
工作两个月未签合同怎样赔偿
1、劳动者工作两个月后单位未签合同的,需要从第二个月起支付给劳动者双倍工资作为赔偿,但是当月已经付过的工资要予以扣除,并且单位需要及时与劳动者补签书面的劳动合同。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
2022-07-24 15,340 -
合同到期一个月未续签合同可以获得赔偿吗
1、合同期满,未续签继续用工,适用二倍工资罚则。 2、劳动合同期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已经完结,用人单位继续用工是新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继续用工满一个月未签合同的,应当从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向劳动者支付二倍
2022-07-19 15,340 -
公司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我可以获得的赔偿怎样算?
我的建议是:如果劳动者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最好与劳动者协商解决。就算要赔偿就是赔偿两个月的工资。
2022-07-27 15,340
-
01:10
工作两个月没签合同怎么办工作两个月没签合同的,劳动者可以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工作两个月用
1,719 2022.06.22 -
00:59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社保怎样赔偿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作为赔偿。而单位拒绝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要求众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数额,需要结合劳动者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年
7,110 2022.04.17 -
01:04
工作一年多没签合同可以赔偿吗工作一年多,用人单位却没有和员工签订合同的话,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给予员工相应的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结合员工的工资水平状况以及签订的合同的状况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就应当与劳
2,67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