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诉讼的管辖法院又该如何确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涉及的纠纷较多,对于一般离婚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于一些特殊情形,《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情况下,离婚诉讼是由基层的人民法院来进行管辖的。离婚诉讼是基于原告就被告和一般地域管辖原则来确定管辖法院的。原告要向被告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如果被告的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不是同一个,应该由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来管辖。
离婚诉讼管辖法院根据被告方来确定,管辖法院为被告的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离开住所地一年以上或没有住所地的,由被告的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
管辖法院如何确定离婚诉讼
管辖法院确定离婚诉讼:离婚诉讼是原告对被告的原则,需要在被告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基层法院起诉。被告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
2022.04.14 267 -
诉讼离婚法院管辖如何确定
通常情况下,当事人诉讼离婚的,应当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如果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已经超过一年,则另一方提起的离婚诉讼,可以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夫妻双方均离开其住所地已经超过一年,则一方欲起诉离婚时,应当向被告经常居住地的
2022.04.13 477
-
离婚诉讼的管辖法院该如何确定
诉讼的管辖通常这样确定:一般情况下,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另一方的,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
2022-09-13 15,340 -
离婚诉讼管辖问题,离婚诉讼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起诉管辖
离婚诉讼管辖问题,离婚案件也是属于民事案件,所以在管辖方面也遵循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离婚案件
2022-03-08 15,340 -
离婚诉讼的管辖法院应该如何确定
诉讼的管辖通常这样确定:一般情况下,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另一方的,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
2022-09-01 15,340 -
诉讼离婚的管辖法院应该如何确定
的管辖如何确定: 1、依据我国《》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案件属于普通民事案件,原告要提起离婚诉讼,必须到被告住所地,即
2022-08-23 15,340
-
01:14
买卖合同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买卖合同管辖法院的确定有以下两种方法: 1、买卖合同双方可以签订选择管辖的书面协议。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
11,502 2022.10.12 -
00:57
欠款起诉管辖权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无约定的,管辖法院为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在合同借贷的案件中,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也有管辖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1,437 2022.04.17 -
01:28
怎么确定涉外诉讼管辖
涉外诉讼的管辖可以通过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进行确定。 一、基本原则: 1、诉讼与法院所在地实际联系的原则。凡是诉讼与我国法院所在地存在一定实际联系的,我国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尊重当事人的原则。无论当事人一方是否为中国公民、法人和
1,71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