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了非全日制用工协议违法仲裁有用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付出劳动,公司就应该支付劳动者报酬。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违法协议可以申请工伤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特别规定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非全日制用工,是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用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
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吗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2020.02.13 136 -
非全日制用工订立口头协议可以吗
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以口头的方式订立非全日制用工合同。但是不得约定试用期,双方也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2020.11.02 151 -
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吗?
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在现阶段,非全日制就业的人群主要是一些正规就业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如下岗失业人员,因而,法律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协议形式未严格限定,可以订立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同时考虑到非全日制用工灵活就业的特点,努力创造
2021.02.13 161
-
非全日制用工需签订协议吗
2、合同形式及兼职规定 第69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2022-07-21 15,340 -
非全日制用工协议签订时间
非全日制用工是每周累积不能超过24小时,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每日工作不超过4小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构成非全日制用工。
2022-08-02 15,340 -
非全日制用工协议如何签订
非全日制合同应当书面签订,如工作期限在一个月以内,可口头签定合同。 合同应当包括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五项必备条款。 不得约定试用期。
2022-12-04 15,340 -
非全日制用工协议
合同期限: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有效期为____年。 二、由甲、乙、丙三方商定以下乙方到甲方做家政的《上岗协议》内容: 乙方从年月日到年月日起,自
2022-12-18 15,340
-
01:20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存在很大的区别: 1、工作时间不同,非全日制用工,通常以小时计薪为主,劳动者在同一个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的时间不可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可超过24小时; 2、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和一个或多个用人
24,577 2022.04.15 -
01:20
结婚前签婚前协议有用吗
结婚前签署的婚前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前提是夫妻双方都已经在其上签字确认其效力,且其内容不违法。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婚前财产协议中应当写明协议的缔约时间、地点、缔约双方、约定的财产范围、财产归属或者离婚时财产的分割方式等等内容。我国婚姻法规
1,929 2022.04.17 -
01:18
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法律适用
医疗纠纷仲裁主要适用以下法律规定: 第一,《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法律规定的用途在于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从而维护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秩序的稳定,保护医疗安全。因此,属于医疗纠纷仲裁的法律适用范围; 第二,《中华人
1,39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