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如何防止无证建筑的出现?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我国房屋登记管理法规、公证法规的规定,房屋产权证、房产登记管理部门所作的是证明房屋产权归属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凭据,只有产权证和产权登记才可以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地产人士提醒,从交易安全着想,消费者最好是进行有证交易,以免中途生变引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警惕“无证”房地产交易一位中介人士介绍,“无证”房地产交易风险大,一般愿意做有关交易的客人是看中特定楼盘的特定户型,非买不可。他们会建议客户一定要与业主签订协议并做公证,只交少量订金,以防范交易风险。至于像三五成甚至七成的定金,风险很大。虽说业主收楼后就把房子交给客户居住,客户只有物业的使用权,而且这种使用权是没有得到保护的。另一位中介人士表示,买一手楼签认购书并下定金,若还未签约,有的开发商可以允许业主转名。番禺市桥某新盘的业主下定金后想转让,就是属于这种情形。另一种是业主已签合同,但未有房产证就转卖,这属于预售契约的转名,转让难度非常大。这位人士介绍说,按照法律规定,开发商应在售房后的720天内协助出证。一般来说,新盘两年内就可出证,有的新盘由于预售时间较早,收楼与出证相隔的时间很短。公证书对房地产交易的效力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虽能证明房子的原户主将房子卖给了你们,但是只在原户主和你们之间发生法律效力,对之外的第三人没有法律效力。试想,如果将来房子原户主办下房产证来,又同他人订立协议将房子卖给他人,并且持房产证到房管局办理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并换发第二个买主作为产权人的房产证,根据依照产权登记和房产证取得房屋产权的原则,你们将失去对房屋的所有权,只能回过头来向原户主要求赔偿损失。所以,建议你们不要冒这个风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买房如何防止被骗
房屋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都会想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普遍较高,有些开发商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会欺骗购房者。对于购房者来说,在买房时如何防止被骗呢? 1、基本的“五证”齐全。一定要审查开发商是否具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
2020.04.01 141 -
农村房子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如何办
农村房子建筑出现质量问题的处理办法是:与施工方协商。基层房地产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调解第三人,在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量达成和解。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进行仲裁
2020.02.24 185 -
买房如何防止购买二手房的风险呢?
1、进行预告登记,防止出卖人有将房子出卖给他人。 2、及时办理过户登记。在具备过户条件时,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以防节外生枝,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3、保留好转账凭证、票据存根、入住通知、交纳物业供暖费等相关证据。
2021.03.13 139
-
买家如何防止二手房未迁出的情况出现?
1、核查户籍状况在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之前,一定要了解交易房屋的户口情况。在向房地产交易登记管理部门申请过户登记前,买家要亲自或委托房产中介机构到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核实。这样既可以核实卖家是否真的
2022-10-23 15,340 -
买二手房要如何防止出现“一房多卖”
1.对房屋进行产权调查购房者在买房之前应该先对该房屋进行产权调查。 2.谨慎签订购房合同在签订二手房购房合同时,购房者应尽量明确“一房多卖”等禁止性规定 3.一定要及时网签通过网签锁定房源买卖是防止“
2022-10-18 15,340 -
如何防止出现一房二卖
防止一房二卖在签订购房合同时明确一房二卖等禁止性规定,加重违约责任。与此同时,购房者应及时进行预告登记,办理产权过户,以完全保证房屋的产权。
2021-11-02 15,340 -
商品房购买时如何防止套内建筑面积缩水?
防止商品房套内建筑面积缩水,购房者可以委托房产测绘单位进行房产测绘。
2023-03-06 15,340
-
01:04
建筑方违约如何终止合同建筑方出现了违约行为,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与对方终止合同:1、当事人可以与对方进行协商,双方共同决定是否需要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2、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建筑一方违约就能够解除合同的话,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解除合同;3、如果建
832 2022.05.11 -
00:51
无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如何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的相关规定可知,在下列几种情形下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均认定为无效:第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第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
1,337 2022.04.15 -
00:54
板房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如何处理由于板房建建筑工程合同产生的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申请进行调解的,那么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一、要符合双方自愿的原则。如果双方并不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那么双方就不能达成和解协议;二、申请人必须是合同的签订人或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68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