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关于旷工处罚的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对旷工行为如何处理的规定,只是规定对员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违纪行为企业有权做出相应的处理,单位的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进行公示,而且必须是合法有效并且已经送达给员工的,这样才有效。规章制度对旷工行为概念和发生旷工有明确规定的,按具体的处理规定结合员工的实际旷工行为进行处理。关于违约金和罚金的问题,首先从2008年1月1日后除了培训费和竞业禁止或给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员工不承担其他违约责任。还有罚金的问题首先针对旷工当日的工资单位依法不予发放,但是额外扣的罚款就没有依据了。所以综上所述,单位有权决定扣款标准,但是那个旷工每天算三天,额外扣20%是不合法的,只能对旷工当日的工资不予发放,除此之外的扣罚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法对旷工处罚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劳动法对于因为劳动者矿工,而给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劳动者需要进行赔偿。但是赔偿的数额不能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并且扣除赔偿后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需按当地最低工资支付给劳动者。
劳动法旷工处罚规定: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员工常常旷工的话,通常公司的惩罚措施就是扣工资。按照旷工的天数计算,每日的工资金额乘以天数。
-
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不签劳动合同的处罚有哪些
以下情形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付双倍工资: (一)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020.06.14 161 -
劳动法的旷工处罚有哪些
《劳动法》没有规定旷工的处罚,如果劳动者因为旷工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赔偿。如果劳动者旷工被认定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的严重违纪,用人单位可以《劳动合同法》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2020.04.01 133 -
劳动法旷工处罚规定
劳动法旷工处罚规定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
2020.06.02 370
-
劳动法中关于旷工的处罚规定是哪些
旷工处罚的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2023-02-01 15,340 -
劳动法关于旷工处理有哪些规定
对旷工的处理劳动法没有具体规定,有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 相关知识: 1、旷工指无正当理由,不请假而不出勤,属于严重违纪行为。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企的普遍做法是旷一扣二(一些省市劳动部门对此
2022-04-25 15,340 -
《劳动法》关于旷工的规定有哪些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对旷工行为如何处理的规定,只是规定对员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违纪行为企业有权做出相应的处理,单位的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进行公示,而且必须是合法有效并且已经送达给员工的,这样才有
2022-04-02 15,340 -
劳动法关于旷工有哪些规定?
1、劳动法没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可以制定规章制度以免员工旷工。 2、法律依据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4、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
2022-11-20 15,340
-
01:20
民法典关于房产继承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并未直接指出房产继承这一种继承方式。民法典主要规定了法定继承以及遗嘱继承这两种继承方式。但是关于房产继承,当事人当事人可以依据以下主要的法律条文来作出判断:首先,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122条的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的时候,遗留下来的个人
3,275 2022.04.15 -
01:02
商标法关于商标侵权的处罚规定
商标侵权的罚款标准根据侵权情节确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侵权行为成立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主要用于制造侵权货物和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侵权货物和工具。罚款标准如下:非法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非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
1,699 2022.06.22 -
01:18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有哪些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的规定如下: 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
2,338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