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借贷合同的认定依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无效民间借贷合同,是由于存在无效事由,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间借贷合同。认定无效民间借贷合同,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分析: (1)从签订合同的主体看,无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是无效合同。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些人只能从事与他们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出这个范围从事民事活动须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认可,否则属于无效的合同,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2)从合同的形成过程看,以下合同为无效合同: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同自己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同自己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与对方通谋签订的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民间借贷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因为这些合同违背了作为有效合同须具备的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而形成的借贷合同。 (3)从合同本身内容上看,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间借贷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为无效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司法解释具体列举了民间借贷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包括: 1、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2、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3、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4、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5、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
认定无效合同的依据是什么
认定无效合同的依据是: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法律形式掩盖违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行为人与相对
2022.04.17 367 -
无效合同的认定依据是什么
无效合同的认定依据如下: 1、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不真实; 3、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4、违反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 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
2022.04.14 555 -
民间借贷无效合同的认定
对于第一大类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包括像正常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信用社等等借了贷款之后又向借款人发放高利贷,这种情况也属于民间借贷的一种,但是这是属于不正确的。使用贷款放高利贷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所以这种情况是不能够得到法律保护的。
2020.02.29 311
-
无效合同的认定依据
无效合同的认定依据如下: 1、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不真实; 3、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4、违背公序良俗; 5、存在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满足以上任一条件,则合同无效。根
2022-06-02 15,340 -
依据合同法,合同无效的认定
合同无效的认定机关是法院或仲裁机构。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强制性规定不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021-12-20 15,340 -
无效合同认定的依据是什么
无效合同的认定条件具体如下: 1、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合同的内容是当事人虚假的意思表示;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
2022-05-16 15,340 -
借贷合同无效的证据
以下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一)向借款人提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贷给借款人,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二)向其他企业借款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转贷给借款人牟利,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2021-11-15 15,340
-
01:07
借款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应当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包括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实行的是比例税率,应当按照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来缴纳税款。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如
1,811 2022.04.17 -
01:31
确认合同无效的条件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确认合同无效的条件 要确认合同无效,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有效合同。有效合同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一经订立就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具体包括以下的条件:1、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对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相对的缔约能力。2、双方当事人的意
1,5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