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法院对违章建筑产生的效力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一种意见认为,违章建筑的认定和处理均由行政部门负责,法院对于这些财产,在离婚案件中不应予以处理。 (2)另一种意见认为,建筑物作为违章建筑虽然违法,但可以将之看作是建筑材料的结合,对于这些材料,当事人当然是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分割的,而且法院也应当予以分割。 (3)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违章建筑之所以违法,是因为建设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批准文件,违章建筑既可能永远违章,也可能经补办相关的审批手续而合法。 不过,在合法化之前,该房屋是无法进行房屋登记取得所有权证的,此种情况下,当事人要求分割所有权的,不应予以支持,双辽违章。但是,该建筑虽然由于违法而无法取得所有权证,但其还是有使用价值的,忠县违章,因此,对于这种违章建筑,法院可以根据违章建筑的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拆除违章建筑的权力由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行使。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和《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建设的房屋及其设施。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违章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时,是不能得到补偿的,拆迁人在拆除违章建筑时依法不给予补偿,并不意味着对拆除违章建筑使用的材料也不给予补偿。如果违章建筑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即使在拆迁时不就拆除违章建筑本身补偿违章建筑人,也必须考虑土地使用权对违章建筑人的财产利益。如果土地使用权是通过划拨方式得来的,拆迁人可以不补偿使用该土地的违章建筑人;但是如果土地使用权是通过出让方式得来,违法建筑人缴足了土地出让金但出让年限还未到期时,拆迁人应当就拆除违章建筑给违章建筑人造成的土地使用收益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
有哪些属于违章建筑的
违章建筑是指未取得拟建工程规划许可证,在规划区以外建设,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 违章建筑主要包括: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020.06.03 144 -
农村违章建筑有哪些
1.宅基地没有经过事先的申请和审批,更没有获得政府所颁定的建房许可证建的房子。2.获得了审批和许可证,但在建房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当初说规定的标准建的房。3.将因养殖或盛放粮食的仓库和厂房等临时建筑改造成自建房的。
2020.09.01 223
-
离婚时对于违章建筑的处理,法院对于违章建筑的认定和处理都有哪些
(1)一种意见认为,违章建筑的认定和处理均由行政部门负责,法院对于这些财产,在离婚案件中不应予以处理。 (2)另一种意见认为,建筑物作为违章建筑虽然违法,但可以将之看作是建筑材料的结合,对于这些材料,
2022-03-25 15,340 -
违章建筑有哪些,哪些属于违章建筑?
违章建筑是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违章建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
2021-07-12 15,340 -
建筑合同无效产生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施工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施工验收合格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或者实际结算,价差不予支付;施工验收不合格但修复验收合格的,按上述方法结算,修复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支付;未确认合同无效的,视已完成的工程量
2022-01-05 15,340 -
有哪些建筑属于违章建筑
1、哪些违章建筑国家没有统一的定义,地方政府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筑。违章建筑的违章程度不同,情况也不同。从表面上看,违章建筑人是否有土地使用
2021-10-28 15,340
-
01:09
法院可否介入拆除违章建筑
法院可否介入拆除违章建筑应当视违章建筑的拆迁以何种方式进行。违章建筑拆迁以非诉方式进行,即由行政机关拆除的,法院则不能介入违章建筑的拆除。在这种方式中,违章建筑拆迁的强制执行权已经由法院授权给了人民政府,因此法院此时介入违章建筑拆迁是不合适
1,865 2022.05.11 -
01:09
违章建筑强拆的法律程序
违章建筑强拆的法律程序: 1、立案; 2、调查程序,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个人并要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在被询问以及在签署笔录时要谨慎; 3、决定程序,同时履行告知,听取陈述、申辩; 4、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和执行。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
1,668 2022.05.11 -
00:52
违章建筑举报哪个部门
违章建筑可以向城建监察大队举报,举报电话12319。违章建筑一般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违章建筑举报材料具体写作方法如下: 1、说明举报对象以及举报信
6,850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