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离职后保密风险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会承担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如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范围和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就很难证明哪些属于商业秘密。若员工在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违反竞业限制的规定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会承担成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年的,就视为双方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于员工离职后的保密期限,现行劳动合同法只是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保密的条款,而并没有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合同法中所约定的保密期限。也就是说对于保密期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可以基于自愿原则约定双方对于保密的期限。
员工离职是否需要签订保密协议,需要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如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离职时签订保密协议的,在协议期限内,如协议中存在竞业限制条款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
员工离职后保密期限是多久
员工离职后保密期限一般为2年或3年,具体期限的长短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2020.02.05 213 -
员工离职后保密期限是多久?
许多企业认为员工在在任期间对企业有保密义务,而离职之后,便不再负有保密义务,实际上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保密协议中的商业秘密无论是在任职期间还是离职后,知悉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都负有保密的义务,这是法定义务。员工在离职之后,若擅自公开或使用,则
2020.06.01 264 -
员工离职后保密期限是几年?
员工离职后保密期为2至3年。保密协议中的保密条款,无论是在任职期间还是离职后,员工都有保密义务,这是法定义务。离职后,离职员工擅自公开或者使用的,属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因此,员工离职后,有保密义务的员工应在规定期限内
2022.04.16 2,397
-
如何处理员工离职后的保密风险
会承担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
2022-04-11 15,340 -
员工离职后承担保密义务的风险
会承担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
2022-03-21 15,340 -
员工离职后承担保密义务的风险是什么
会承担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
2022-03-29 15,340 -
员工离职后承担保密义务的风险的破坏
会承担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
2022-03-29 15,340
-
01:08
分居拖着不离婚有哪些风险
分居拖着不离婚的主要法律风险在于,双方只是分居的话,并不意味着婚姻关系的解除,这时候如果自己一方与他人同居或者重新登记结婚的话,可能会触犯刑法规定的重婚罪。同时,对方可以以夫妻的名义,作出一定的法律行为,对夫妻双方发生法律效力。这时候,分居
2,175 2022.04.15 -
01:09
资产收购风险有哪些
资产收购风险包括: 1、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 2、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风险。生活中,大多公司里面都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从外面请兼职会计进行财务核算。收购方需要对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防目标公司发生多列收益
105 2022.05.13 -
01:13
隐名股东风险有哪些
隐名股东主要有以下几大风险:第一,隐名股东不具有公司股东的身份而无法亲自行使公司股东的权利,比如投票表决权等;第二,隐名股东所拥有的权利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而显名股东登记于公司文件中,可以对股权进行处分或者滥用股东权利,因此隐名股东的权益可
2,564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