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签工人自动离职合同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辞职)分三种情况: 一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个人原因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提前30天(试用期3天)通知用人单位,不用单位批准。但用人单位不承担经济补偿; 二是,依据第劳动合同法三十八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合法),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可立马走人。而且,用人单位还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三是,劳动者没有任何依据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辞而别),用人单位不但不给经济补偿金,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的规定,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单位可以用扣工资的方法作为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签劳动合同辞职,除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应得工资外,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新员工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
已签订劳动合同自动离职有工资。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
没签劳动合同自动离职该如何补偿
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自动离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另外,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主张公司为自己补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社会保险费。但是,如果劳动者主动提出离职,关于解除劳动关系不会获得任何的经济补偿金。
2020.11.18 129 -
未签劳动合同员工自动离职
不签劳动合同自己离职的,需要提前三十天,劳动关系不一劳动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只要是存在劳动关系的,那么劳动者辞职就需要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但是因为没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2020.09.11 355 -
员工没签劳动合同如何离职
员工未签劳动合同的,自己主动离职的,无赔偿。如果是被用人单位辞退的,需要赔偿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一般是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计算的,标准为每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的工资。
2020.07.18 133
-
员工自动离职,没签合同,如何解决?
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是员工可要求公司支付双倍工资,如果是公司就不管了。
2022-10-25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如何自动离职?
。建议您先收集好能证明您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卡、工牌、工服、工资条、工资发放的银行转账记录或证人证言等,然后以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离职,并要求公司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差
2022-03-29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如何自动离职
自动离职不发上月工资,可以先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纠正;如果还不行可以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一)进入用人单位
2022-07-07 15,340 -
没签劳动合同员工自动离职如何处理
如果是单位要解除你的合同,单位就应该给补偿,每一年补偿本人工资一个月。如果是你要走人,按照劳动法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而你们单位没有跟你签合同,是单位
2022-03-11 15,340
-
01:04
员工自动离职 劳动法如何规定没有自动离职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需要辞职的劳动者,如果是正式同员工的话,只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是在试用期内的话,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位协
3,708 2022.05.11 -
01:00
员工擅自离职如何赔偿公司损失员工擅自离职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来赔偿公司损失。劳动者未经批准,擅自离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劳动者应当予以赔偿;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2,109 2022.06.06 -
01:23
合伙人没有签订合同如何退股如果未约定合伙期限的,只需要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就可以退伙。如果约定了合伙期限,则需要在以下几种情况发生时可以退伙: 1、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 2、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3、发生了合伙人难以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 4、其他的合伙人严重违反
1,411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