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离婚请问没有小孩法律会允许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现行法律规定的离婚方式有两种: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协议离婚方式最为快捷。但是,需要双方签离婚协议书,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达成协议。然后双方一起到,其中一方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内),进行离婚登记即可。你们还有抚养权之争,似乎此法不合适。 诉讼离婚,周期很长。一审一般不会判决离婚,会进行调解。除非有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法院才会判决已婚。周期最短三个月。前提是,一审法官认为,夫妻矛盾不可调和。 虽然不会有共同财产之争。但是抚养权也涉及财产问题,所以常常会僵持不下,所以,欲速,还是有难度的。 建议,先和对方沟通协商好抚养权问题。需要舍弃价值轻的,选择价值重的。看你看重什么。 实在不行,迅速起诉。 另外,诉讼离婚的话,因为孩子很小,法院会判给你,除非你的抚养会极不利于孩子成长。由男方承担依法应负的抚养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有孩子法律允许离婚。我国实行的是婚姻自由,结婚和离婚都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自愿来决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国家允许打干细胞,但是只允许干细胞用于临床试验。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医疗机构应当保证造血干细胞来源合法。但是常规MSC的制备产量有限,仅有一些机构,如研究所,能够提供合格的干细胞。
-
有孩子法律允许离婚么
有孩子了能离婚。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当然也包括离婚自由。 1.如果双方能就离婚、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双方亲自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和离婚协议书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2.如果
2021.02.20 106 -
有孩子法律是否允许离婚
有孩子法律允许离婚。婚姻自由包括婚姻自由和离婚自由。 双方能就离婚、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的,可以亲自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离婚协议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双方不能就上述问题达成一致的,想离婚的一方
2022.04.14 217 -
我想问小孩没满两岁可以起诉离婚吗
小孩没满两岁可以起诉离婚;如果是起诉离婚的,只能女方起诉,因为《民法典》明确规定了规定了,男方在女方怀孕期间内,不能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的诉讼;但是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2021.03.20 104
-
离婚在复婚有没有问题法律上允许吗
方在离婚后是否能够复婚和什么时候复婚,这要根据双方离婚后的生活情况,以及双方的感情去确定,无法随意揣测。但是,一般双方在离婚后复婚的,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双方离婚时比较草率,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双方
2022-08-16 15,340 -
没有结婚证有孩子法律允许吗
有孩子没有结婚证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法律规定,婚姻以登记为准,没有登记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但是非婚生孩子与婚生孩子一样,受法律保护。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2022-06-04 15,340 -
没有结婚证但有了孩子法律允许离婚吗
因为男女双方并没有领取结婚证,所以在法律上男女双方并不存在婚姻关系,只是普通的恋爱同居关系,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不存在离婚的说法。男女双方现在想分开就可以直接分开,与谁结婚也是自由的,不会因为男女双方办过
2022-02-17 15,340 -
有离婚证没有再婚法律允许离婚吗?
没有离婚证,表示前一次婚姻没有离婚哦.如果没有离婚又与他人结婚,可能会犯重婚罪。所以没有离婚证再婚行吗,答案当然是不行的。
2022-07-30 15,340
-
00:52
抢夺孩子争抚养权法律允许吗
为了争取抚养权而抢夺孩子这种行为,法律并不允许。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父母双方离婚的时候,应该妥善的处理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等各项事宜,还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听取孩子的意见,任何一方都不能够用抢夺孩子藏匿孩子的方式来争夺抚养权。将孩
1,455 2022.05.11 -
00:55
哺乳期不允许离婚吗
哺乳期女方可以申请离婚,男方一般不能在哺乳期间起诉离婚。但是,如果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男方也可以在哺乳期间起诉离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在女方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都不得提
1,411 2022.04.17 -
01:03
隐形股东在法律上允许吗
隐形股东,从法律上来说是隐名股东,也是实际投资人,是指按照书面或者口头协议,来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 隐名股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是,当隐名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隐名股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933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