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产生离婚抚养费的误区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误区一:抚养费是收入的30%纠正:还须参照三个因素确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对于有固定收入的,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抚养费还须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如果一个人月收入的20%至30%达到千元以上,即使在北京,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明显偏高,且抚养费还是双方均应承担的义务。所以,法院不会支持过高的抚养费。误区二:抚养费就是孩子的生活费纠正:还包括教育费和医疗费很多当事人认为,抚养费就是孩子的生活费,而教育费和医疗费可以要求对方另行支付。但我国法律规定,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在某些情况下,与孩子共同生活方可以向法院请求追加孩子的抚养费,如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孩子上学支出的择校费用,或因考分不够而产生的赞助费等不属于抚养费,可以单独起诉索要,但如果子女就读未经父母双方全部同意的,不同意的一方可不支付该笔费用,由同意方单独支付。误区三:对方收入涨可追加抚养费纠正:不是追加抚养费的法定理由有些离婚当事人发现,没有子女一方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就认为对方应为孩子多付出一些,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为此诉上法院,要求追加抚养费。但这不是法律规定的可以追加抚养费的条件,法院一般不会支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法律上离婚小孩抚养费是多少抚养费怎么算的
离婚对小孩抚养费标准是:有固定收入的其给孩子抚养费的规范在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无固定收入的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比例确定。
2021.01.22 113 -
离婚抚养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男女离婚抚养费的规定是要按照不直接抚养方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2020.12.09 152 -
关于离婚孩子抚养费的误区
父母离婚关于孩子抚养费存在以下6大误区: 1、抚养费的数额经法院判决之后,就不能再要求增加了; 2、抚养费只是子女的日常生活费,教育和医疗等费用要另外支付; 3、子女上大学了,父母仍要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4、孩子日常所有的花销,父母都要承担
2021.03.28 195
-
法律上,小孩抚养费的误区有哪些
子女抚养纠纷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是:抚养费法院判决后不能再增加;抚养费只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费,不包括教育和医疗费用;如果不允许探望孩子,可以不支付抚养费。
2021-11-06 15,340 -
离婚抚养费的误区二和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误区一:抚养费是收入的30%纠正:还须参照三个因素确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对于有固定收入的,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抚养费还须根据子女的实际
2022-01-27 15,340 -
离婚时产生的抚养费法律怎么规定
夫妻离婚子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如下: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来确定。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支付。承担两个以
2021-11-19 15,340 -
离婚时抚养费和生活费的区别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7条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
2022-05-18 15,340
-
01:27
离婚抚养费标准的法律依据
给付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专业分析详情:依据法律,离婚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有三个,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综合考虑:一是要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二是要结合抚养地当地的实际生活的水平来考虑;三则要是根据父母双方的给付能力。而对于离婚后,子女的抚养费的确定
1,165 2021.03.24 -
01:22
非婚生子抚养费标准是什么
非婚生子女拥有与婚生子女同样的权利,其抚养费标准也可以参考法律对于婚生子女的相关规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子女的抚养费给付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1、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按其月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标准给付;2、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819 2021.03.24 -
01:37
离婚后不给抚养费的后果是什么
离婚后不给抚养费的后果是什么?孩子生了就得养,所以婚姻法规定,父母有义务来支付子女的抚养费,如果不给,那么就可以去法院起诉。这时候我们要看离婚的时候,是协议离婚,还是去法院诉讼离婚。如果是在民政局协议离婚了,对方不按照离婚协议书约定支付抚养
2,22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