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对房屋所有权有争议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的,法院不对房屋的所有权作出判决,只能判决房屋由谁使用,等到取得所有权后另行起诉,解决最终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2.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处理为:①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②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③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 3.对房屋增值部分的处理房地产因其土地的稀缺性,使得其与其他的商品不同,一般商品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贬职,而房地产有可能因种种原因增值,对于婚前购买的房屋,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房屋增值部分因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原始部分属于拥有产权的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4.对生活困难方的帮助离婚时候一方如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属于生活苦难人员,另外一方要对其进行帮助,换句话说就是如离婚后一方无经济能力租赁房屋的,仍可以居住在离婚前的房屋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时分割房屋有争议,人民法院可以按以下方式判决: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
房屋确权有争议的怎么办
房屋确权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依据相关规定,房屋产权确权纠纷起诉的时效为三年,如果是不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021.04.08 196 -
房屋有争议怎么确权
有争议的房子确权当事人可以先行私下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进行起诉,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2021.04.09 256 -
房屋有争议不能确权怎么办
房屋有争议不能确权的,需要先处理争议,然后拿着相关资料找当地土管局申请确权。房屋有争议,当事人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020.06.19 213
-
离婚时已经取得了房屋所有权,对房屋价值有争议怎么办
1.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的,法院不对房屋的所有权作出判决,只能判决房屋由谁使用,等到取得所有权后另行起诉,解决最终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2.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
2022-03-29 15,340 -
夫妻离婚房产所有权为共同所有,对共同所有房屋价值有争议怎么办
1.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的,法院不对房屋的所有权作出判决,只能判决房屋由谁使用,等到取得所有权后另行起诉,解决最终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2.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
2022-04-11 15,340 -
离婚时尚未取得所有权或共同所有的房屋价值有争议,怎么办?
1.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的,法院不对房屋的所有权作出判决,只能判决房屋由谁使用,等到取得所有权后另行起诉,解决最终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2.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
2022-04-25 15,340 -
房屋确权有争议怎么办
房屋所有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
2021-11-09 15,340
-
01:19
离婚房屋归谁所有离婚房屋归谁所有,要看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一方婚前财产。 如果该房屋是一方在婚前购买,支付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产权证的,该房屋属于个人财产,归各自所有;如果该房屋是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
924 2022.04.15 -
00:50
购房合同有争议怎么办当购房合同产生了争议,那么双方可以先进行自行协商。如果双方能够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的,那么自然是最省时省力省钱的争议解决方式。如果双方没有办法协商一致,那么可以将双方的争议提交到法院,由法院来作出司法裁决。向法院起诉的,那么首先要了解清楚相关的
1,311 2022.04.17 -
00:56
什么人对房屋有居住权居住权合同约定的人享有居住权。《民法典》在第14章规定了“居住权”。居住权只能由自然人享有,不能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且具有高度的人身依附性,一般不能转让或继承。居住权的设立以无偿性为原则,有偿性为例外。但法律允许当事人私人自治,有偿地设立
6,04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