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虚假广告构成侵权怎么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 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虚假广告罪的构成
虚假广告罪的构成: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正当的交易活动和竞争活动。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实施了情节严重的虚假广告行为。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广告主、广告经营
2020.05.23 220 -
构成虚假广告罪怎么处罚
构成虚假广告罪的处罚: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虚假广告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
2022.12.27 155 -
构成虚假广告罪怎么量刑
1、虚假广告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构成虚假广告罪: (1)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2)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
2020.10.23 132
-
虚假广告是否构成侵权?虚假广告侵权怎么赔偿
虚假广告是否构成侵权?虚假广告侵权怎么赔偿?在虚假广告侵权中,广告经营者与发布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是广告的形象设计的实际操作者,广告发布者是广告内容的传播者,它们在制作广告及发布广告
2022-06-03 15,340 -
虚假广告是否构成侵权
虚假广告是否构成侵权?虚假广告侵权怎么赔偿?在虚假广告侵权中,广告经营者与发布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是广告的形象设计的实际操作者,广告发布者是广告内容的传播者,它们在制作广告及发布广告
2022-07-02 15,340 -
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权益怎么赔偿
1、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赔偿。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
2022-05-27 15,340 -
虚假广告罪的构成
1、虚假广告罪的客体要件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广告经营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广告。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后就存在广告,广告的种类很多。本罪所指的广告特指商品经济广告。即广告主体借用传导媒体向
2020-12-23 15,340
-
00:59
如何构成专利侵权要构成专利侵权一般有以下要点: 1、侵犯的对象应当是在我国享有专利权的有效专利; 2、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有以盈利为目的实施专利的行为; 3、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4、行为人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
1,178 2022.06.22 -
01:47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怎么算专利侵权在司法实践中有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计算权利人损失。权利人损失可以根据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因侵权所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权利人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专
2,116 2022.04.15 -
01:05
虚假广告能起诉合同纠纷吗虚假广告,可以合同纠纷为案由进行起诉。在合同成立的过程中,由于虚假广告内容的不真实,可以归结为民事欺诈。在规范这种现象中,我国的行政法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都对此有所规定。消费者主要根据民事法律法规,追究广告商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6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