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被作伪证的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伪证行为,一般多多少少构成了妨害司法类的犯罪,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对伪证者的制裁可以从轻掌握,进行批评教育则可。如果伪证足以影响案件事实,但法官未采纳,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法律设计的罚款、拘留按情节适用。如果伪证影响了法官公正裁判,造成了严重后果,则法律规定对个人进行1000元以下的罚款和15日以下的拘留则显得较轻(除非伪证者能证明法官故意采信了其伪证)。由于中国的伪证罪仅为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此定义及为狭窄,因此,必须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刑法307条和自由裁量权等严厉地惩罚(民事)伪证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事案件证人做伪证,可能构成伪证罪,对于国家正常的司法秩序以及当事人的人身权利都有严重的危害。伪证罪是一种很古老的罪名,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伪造证据罪所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也包括司法机关正常的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活动;而后者则所侵害的仅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民事诉讼被告伪造证据如果情节严重,会构成伪造证据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法庭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伪造证据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对另外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了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也为了避免受到处罚,当事人一定不要伪造证据,影响案件的审理。
-
民事纠纷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伪证罪确实只限定于刑事诉讼,刑法上没有为民事伪证设定相应的罪名。因为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相比,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小,所以,法院对于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认定,一般不直接以犯罪处理,不追究刑事责任。
2020.11.13 152 -
作伪证的后果
作伪证的法律后果证人作伪证可以是在刑事诉讼中也可以是在民事诉讼中,刑法中所规定的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2020.12.05 164 -
公民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1、如果是在刑事诉讼中,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作伪证,意图陷害或者隐匿罪证的,会以伪证罪定罪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如果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伪造证据的,会以辩护人、诉
2020.01.19 104
-
民事案件中作伪证的后果
1、有可能被追究伪证的责任,要看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2月25日最新修正版刑法)第307条【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
2022-02-01 15,340 -
民事案件证人作伪证的后果是什么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举证责任,对方当事人对其证据可以进行驳斥,因此,当事人作伪证相对于刑事案件来说对案情的发展以及危
2022-06-29 15,340 -
刑事案件的伪证后果
1、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2022-06-12 15,340 -
刑事案件做伪证的后果
1、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2022-05-23 15,340
-
00:55
民事案件开庭后补充证据期限
民事案件开庭后补充证据期限,不少于30天的期限。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要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要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
2,738 2022.05.11 -
01:04
民商事案件有哪些案件
民商事案件包括:部分婚姻家事案件、继承案件、部分专利侵权案件、部分海事海商案件、破产案件、确定选民资格案件、与仲裁有关案件、认可和执行其他法域裁决的案件等。民商事案件一般是指,以民商事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案件或纠纷,从大民法的广义角
5,695 2022.05.11 -
00:57
民事诉讼被告不出庭有什么后果
民事诉讼被告不出庭,一般有以下的两个后果,具体如下:1、如果被告拒不到庭应诉,也就意味着被告已经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缺席审理,甚至还可以作出缺席判决;2、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进行调解
4,81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