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罪量刑标准是如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法中没有关于高利贷的罪名,只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高利转贷罪: 1、对于个人或单位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以高利转贷罪论处。我国《刑法》175条规定了“高利转贷罪”,即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自然人犯本条所定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单位犯本条所定之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高利贷的行为本身一般不会被判刑。放高利贷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判刑是刑事处罚,民事行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
高利转贷罪的量刑标准
(一)自然人犯本条所定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单位犯本条所定之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0.03.21 320 -
高利贷的量刑标准
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就可以判刑。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020.08.07 145 -
高利贷罪如何量刑
高利贷不会构成犯罪,所以自然也就不会被判刑。高利贷属于民事纠纷。所谓高利贷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别名,大耳窿、地下钱庄、驴打滚等。对于高利贷,超过国家规定部分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021.02.07 215
-
高利贷罪量刑标准是什么高利贷罪量刑标准高
刑法中没有关于高利贷的罪名,只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高利转贷罪: 1、对于个人或单位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以高利转贷罪论处。我国《刑法》175条规定
2022-04-18 15,340 -
高利转贷罪如何量刑标准
(一)自然人犯本条所定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单位犯本条所定之罪,对单位判
2023-02-19 15,340 -
高利转贷罪如何认定,高利转贷罪的立案标准,高利转贷罪的量刑标准
一、所谓“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本案,原告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两个方面认定:1、是否有高利转贷行为;2、个人获利的数额是否达到
2022-01-23 15,340 -
高利转贷罪的量刑标准是如何规定
高利转贷罪的量刑标准 1、自然人犯本条所定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单位犯本条
2023-03-29 15,340
-
00:56
高利放贷罪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高利转贷罪指的是: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违法所得在十万元以上的,符合高利转贷罪的定案标准。如果行为人非法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未达到十万元的,但两年内因高利
25,491 2022.04.17 -
01:01
挪用公款罪量刑的标准是如何的
挪用公款罪量刑的标准: 1、挪用公款的,情节较轻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44 2023.01.04 -
01:03
高利贷如何处理
在我国,民间高利贷并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实践中,放贷者大多会使用违法的行为来催收。建议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渠道,借取贷款。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及时寻求警方的帮助,尽量采取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具体来说,根据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国家
1,59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