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子女的抚养权应该如何分割?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的方式有两种: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协议离婚:双方当事人到任何一方户籍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即可。协商不成可诉讼离婚:原告到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即可。 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都受法律保护。婚姻存续期间任何一方依法取得的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或双方另有约定外都属共同财产,在离婚时一般平均分割,并适当照顾女方和无经济收入来源者或生活困难者。若对方有家暴、与第三者非法同居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行为的,可主张其少分财产并支付赔偿金。子女的抚养权一般根据对子女健康成长等有利原则进行确定。两岁以下的小孩的抚养权一般归女方,确定十周岁以上的小孩的抚养权时应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不实际携带抚养小孩的一方应支付抚养费,可以主张其收入的20-30%,并参考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及小孩生活及教育等实际需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孩子的抚养权一般是这样判决的:离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的确定: 1、一般情况下,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以随女方生活为原则; 2、两周岁以上未满八周岁的,法院会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成长的原则,进行抚养权的判决; 3、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离婚子女抚养权应该如何判决
离婚子女抚养权归属: 1、两岁以下的孩子通常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和父亲一起生活: 2、父母双方同意两岁以下子女与父亲生活,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以允许; 3、对于两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父母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子女
2022.02.06 178 -
离婚时子女抚养费分别应该如何给付?
离婚时子女抚养费怎么给付可以双方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法院判决。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双方的负担能力、孩子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定。
2021.01.18 88 -
再婚子女抚养权如何分割
离婚财产分割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婚前财产均归个人所有,婚后财产由夫妻协商,协商不成,原则上夫妻各有一半。但须优先照顾子女和女方以及无过错方的利益。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
2021.03.19 146
-
离婚的子女抚养权应该如何分割
子女的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上法院起诉。详见以下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2022-08-26 15,340 -
离婚时子女的抚养权应该如何判?
(一)孩子不足两周岁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孩子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孩子
2021-06-08 15,340 -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如何分割标准
一、先说婚前财产: 婚前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所以结婚之前男方买的房子和车子一律归男方所有;女方买的家电一律归女方所有。 二、再说婚后财产: 男方家长已经指名道姓给孩子20万和3年来给孩子的压岁钱
2022-12-21 15,340 -
子女抚养权分割后,抚养费应该如何分配
(1)给付方由于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确实无力按原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数额给付,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又能够负担,有抚养能力的。 (2)给付方因违法犯罪被收监改造或被劳动教养,失去了经济能力
2022-08-27 15,340
-
00:52
离婚夫妻子女的抚养权如何分配
夫妻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分配,由谁直接抚养与孩子的年龄有关。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可知,夫妻双方离婚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身关系,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动。换句话说,父母双方均具有对孩子的抚养权。 其中,孩子未满
454 2022.04.25 -
01:27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应该如何判定
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怎么判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2、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3、已满八周岁的
413 2023.01.04 -
01:37
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应该归谁
父母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可以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若协商无效,则可上诉至人民法院,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抚养权归属。 1、对于处于哺乳期的孩子,法院原则上会将孩子判给母方抚养;对于8周岁以上的子女,可以适当参考子女的意愿; 2、夫妻双方
1,29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