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携带凶器抢夺罪中凶器如何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规范意义上,我国立法将凶器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管制类器械,即器械本身属于国家管制类,如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也就是说,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犯罪倾向。如果行为人携带上述器械实施抢夺,无论行为人携带的目的是否是为了实施犯罪,均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二是为实施犯罪而携带的其他器械,如砖头、菜刀等。这些器械并非国家管制类器械,要认定其是否属于凶器,就必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如果行为人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就应认定为凶器;如果行为人携带其他器械的目的不是为了实施犯罪,也实际并未显示或使用,就不应认定为凶器。如木匠下班途中,临时起意抢夺路人,其所随身携带的刨子、凿子等并非为犯罪准备,就不应认定为凶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犯抢夺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携带凶器抢夺的,应当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里的“携带凶器”,是指在抢夺时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凶器的行为。携带凶器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携带凶器往往会使被害人产生恐惧感或者精神强制,不敢进行反抗,因此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胁迫行为。即使行为人未公然使用凶器,但行为人则往往因携带凶器而有恃无恐,进行抢劫。一旦被害人进行反抗,或者被抓捕时,则会使用凶器,因此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以暴力作后盾的。由于携带凶器抢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而且对他人的人身也构成了威胁,其危害程度较之普通的抢夺行为大得多,并且有一定的抢劫罪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刑法规定,对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
携带凶器抢夺该如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
2020.02.12 102 -
携带凶器抢夺中凶器是什么器具
携带凶器抢夺中凶器指的是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携带凶器抢夺构成抢劫罪,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时处罚金。
2020.04.22 192
-
携带凶器抢夺罪如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
2023-03-14 15,340 -
携带凶器抢夺如何认定?
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要求是行为人在抢夺前为了使用而携带该物品,并且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携带可能用于杀伤他人的物品,在现场意识到自己所携带的凶器进而显示或者暗示自己携带凶器实施抢夺行为。
2022-06-09 15,340 -
携带凶器抢夺 如何认定?
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2022-06-23 15,340 -
携带凶器抢夺如何认定
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要求是行为人在抢夺前为了使用而携带该物品,并且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携带可能用于杀伤他人的物品,在现场意识到自己所携带的凶器进而显示或者暗示自己携带凶器实施抢夺行为。
2022-06-06 15,340
-
00:51
故意雇凶伤人怎么定罪
故意雇凶伤人,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1、雇凶伤人案件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雇主属于主犯,在定罪过程中主犯从重处罚,从犯可以从轻处罚。 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
605 2022.10.08 -
01:05
抢夺罪如何是如何定罪的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为: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2、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
527 2022.04.25 -
00:57
如何处罚雇凶伤人行为
雇凶伤人在刑法中被评价为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雇凶的人和实际实施伤害行为人都是主犯,两者的社会危害性相同,都应该受到刑罚处罚。但教唆犯和实行犯的刑事责任需要根据伤害时的主观心态、客观行为等方面决定。如果伤害行为最后造成了轻微伤,则两者不构成犯
1,27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