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诉讼的离婚程序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国内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提交结婚证、原告身份证、对方国外的住址,以及其他相关证据。 法院审查立案后,一般会询问原告是否能与被告达成协议事宜,若不能,或被告杳无音信,法院会一级级将诉讼文书转到外交部,通过“外交途径”等方式送达。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其一:对方收到法院传票后,作出答辩,法院择日开庭,裁决是否判离; 其二:对不在我国领域内居住的被告,法院经用公告方式送达诉状或传唤,公告期满不应诉,法院缺席判决后,仍应将裁判文书公告送达。自公告送达裁判文书满6个月的次日起,经过30日的上诉期当事人没有上诉的,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通常,如果是缺席判决,法院一般仅就人身关系作出裁决,而对于财产部分,一般不予处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涉外诉讼离婚的程序: 1、国外一方,委托中国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 2、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3、法院经审查立案后,送达应诉通知,择日开庭。 4、法院进行诉讼法调解、审理、判决。
涉外诉讼离婚程序如下: 1、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应按我国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我国境外要求离婚的,当地法院是否受理,由该法院依其国内法决定; 3、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我国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
-
涉外诉讼离婚的程序
涉外诉讼中的离婚,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外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办理离婚,不回中国。离婚案件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代为办理离婚案件,不必回国。但当事人必须向法院出具委托书和意见书。委托书和意见书必须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
2020.05.10 242 -
涉外诉讼离婚程序
1、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应按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我国境外要求离婚的,当地法院是否受理,由该法院依其国内法决定。 3、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
2020.08.11 230 -
涉外离婚诉讼程序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均为中国国籍,在中国登记结婚,但一方不能回国:1、双方可以达成协议解决:外方委托国内朋友或者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填写固定的委托书和离婚意见书,委托书和离婚意见书应当经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同时国内当事人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
2022.04.13 603
-
涉外离婚诉讼的程序有哪些
1、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2、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
2022-05-12 15,340 -
涉外诉讼离婚的程序有哪些
涉外离婚,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关系解除。这里的涉外因素的婚姻关系主要指:或者是婚姻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为具有外国国籍人或定居在外国的本国人;或者原婚姻关系是在国外缔结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
2022-10-13 15,340 -
涉外离婚的诉讼程序有哪些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2、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
2022-04-21 15,340 -
涉外诉讼离婚的程序有哪些?
涉外离婚,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关系解除。这里的涉外因素的婚姻关系主要指:或者是婚姻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为具有外国国籍人或定居在外国的本国人;或者原婚姻关系是在国外缔结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
2022-11-12 15,340
-
01:23
离婚诉讼撤诉有哪些程序
起诉离婚后,如果原告反悔的,可以在法院立案受理后、进行宣判前,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起诉的要求,根据相关规定,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情形的,人民法院会裁定准予撤诉:1、申请撤诉的人是提起诉讼当事人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或是经过特别授权
1,188 2022.04.17 -
01:23
诉讼离婚的程序
诉讼离婚是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方式,就是指当事人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判决是否准许双方离婚,同时对子女的抚养与财产分割作出相应的决定。诉讼离婚需要经过以下程序:1、选择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
1,612 2022.04.17 -
01:15
诉讼离婚程序
诉讼离婚的程序与普通民事案件程序略有不同。普通民事案件同一事由不会重复受理,即有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但诉讼离婚一次不成的可以再次起诉,法院仍然会受理。普通民事案件如果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及省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16,0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