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结扎国家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结扎属于避孕措施,属于当事人的权利范围。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双女户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 同时对于生完二胎是不是必须结扎的问题,国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妇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而所谓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是指生育一个子女后放环,生育第二个子女结扎。如果夫妇双方都不适宜做结扎手术,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其他节育措施。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相关规定:国家创造条件,保障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实施避孕节育手术,应当保证受术者的安全;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我国计划生育的方式是“提倡一胎”、“自觉避孕”、“自愿一胎的给予奖励”、“违规生育的给予经济处罚”的综合性生育计划方式,言下之意,法律绝无强制绝育一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女性在生完二胎以后是可以进行结扎的,有些结扎是个人的意愿,有些结扎是存在医学指征的。第一,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如果不愿意继续生育,可以选择结扎。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高危因素,一般建议采取其他的避孕方法,例如避孕套或者放置节育环,因为进行输卵管结扎有时会造成卵巢功能受到影响。第二,当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估计不适合再次怀孕时,一般建议要强制进行输卵管结扎,包括妊娠期心脏病或者合并胎盘植入,这些因素再次怀孕时对于女性的身体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建议在进行第2次剖腹产或者第一次剖腹产时就要进行结扎。
-
2017国家二胎产假规定
国务院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即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单胎顺产的产假为98天,难产或多胞胎各相应增加15
2020.11.26 276 -
二胎陪产假国家规定
每个地方的陪产假天数都是不一样,最少是7天,最长的大概可以放1个月,主要看每个地方的颁发的生育政策。一般在男方的陪产、护理假方面,目前放最长的属于云南和河南,云南给予男方的护理假为30天,河南则给予1个月的时间。
2020.04.22 185
-
二胎结扎国家规定
首先,结扎属于避孕措施,属于当事人的权利范围。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双女户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 同时对于生完二胎是不是必须结扎的问题,国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妇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2022-03-21 15,340 -
国家有规定二胎不结扎吗
首先,结扎属于避孕措施,属于当事人的权利范围。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双女户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 同时对于生完二胎是不是必须结扎的问题,国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妇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2022-04-28 15,340 -
生二胎结扎国家规定吗?
首先,结扎属于避孕措施,属于当事人的权利范围。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双女户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 同时对于生完二胎是不是必须结扎的问题,国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妇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2022-04-24 15,340 -
二胎就要结扎国家规定吗
首先,结扎属于避孕措施,属于当事人的权利范围。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双女户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 同时对于生完二胎是不是必须结扎的问题,国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妇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2022-04-22 15,340
-
00:51
生二胎国家有补助吗
生二胎国家有补助。生二胎时国家的补助主要是生育津贴,而生育津贴依据生育者个人的工资,和各地的补贴政策而定。女职工的生育津贴等于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除30乘以假期天数。 生育津贴指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已经参
5,636 2022.04.17 -
01:22
二胎政策有哪些
二胎政策有哪些 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规定,2015年10月国家本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决定开放国家二胎政策。国家为了鼓励生二胎,颁布了一系列的二胎政策,分别是: 1、在职工作的女性可以延长产假,
2,255 2021.03.24 -
00:56
国家法定结婚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是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结婚的最低年龄。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不到这个年龄就不能结婚,只有达到或高于这个年龄才能结婚,至于结婚的最高年龄,则无限制。民法典确定的男二十二周岁、
667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