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还款利息是按照借款期的利率计算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逾期还款的利息是否可以按照借款单上约定的借款期内的利率计算,此应该分三种情形处理。一、如果属于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的借贷纠纷,债务人违约的,债权人因其违约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依银行逾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及因追讨而支出的费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约定的借款利息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稍高,该约定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债务人亦可以预见,在债权人主张的情况下,如果借款单上的利息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逾期贷款利率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如属民间借贷纠纷,债务人违约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故只要借款单上约定的利息没有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人民法院均可以予以支持。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及基于公平原则,在双方约定的利息低于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选择要求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计算,以补偿债权人的损失,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支持。三、如果借款合同无效的,无效合同自始无效,不存在违约,故不管是否逾期还款,均应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赔偿利息损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贷款逾期利息计算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规定,目前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日期还款的借款罚息利率由现行按日万分之二点一计收利息,改为在借款合同载明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
2020.07.18 401 -
逾期付款利息计算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年利率6%要求支付逾期利息;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可以按照借期内的利率计算逾期利息。合同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收款方以付款方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
2020.08.30 222 -
借款人逾期还款应如何计算其利息
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利息计算方法如下: 1、有约定但逾期的: (1)借款人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由其约定,但不超过年利率24%的,超过法院不予支持; (2)借款人不仅约定逾期利率,还约定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的,贷款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
2022.03.29 720
-
逾期还款的利息可以按照借款单上的利率计算吗, 逾期还款利息怎么算
逾期还款的利息是否可以按照借款单上约定的借款期内的利率计算,此应该分三种情形处理。一、如果属于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的借贷纠纷,债务人违约的,债权人因其违约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依银行逾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及
2022-03-18 15,340 -
民间借贷逾期利息,按照利率计算
1、民间借贷超过约定还款时间,借款合同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按约定的方法计算,但最高不能超过年利率24%。 2、民间借贷超过约定还款时间,借款合同没有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可以按原约定利率要求支付逾期利
2022-05-03 15,340 -
逾期还款的利息是否可以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
逾期还款的利息是否可以按照借款单上约定的借款期内的利率计算,此应该分三种情形处理。一、如果属于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的借贷纠纷,债务人违约的,债权人因其违约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依银行逾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及
2022-03-21 15,340 -
如何按照贷款利率计算贷款利息?
人民币业务的利率换算公式为(注:存贷通用: 1、日利率(0/000=年利率(%)÷360=月利率(‰)÷30 2、月利率(‰=年利率(%)÷12。
2023-06-16 15,340
-
01:28
借款合同还款视为本金还是利息
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还款一般视为先还利息。首先,根据交易习惯可知,先还利息、再还本金是一般的借款合同的交易习惯。合同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合同当事人没有办法确定的事项,可以根据交易习惯来进行确认。因此,根据交易习惯,借款人还款一般视为先还利
6,055 2022.04.17 -
00:57
未约定利息的借款能否主张利息
民间借贷合同当中,当事人双方在借款合同中对于借款利息没有约定的,当事人不能主张利息。但是,如果是对于利息的约定不明确的,则当事人双方还可以通过补充协议进行明确。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则再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
2,192 2022.04.17 -
01:12
好友借款没有约定利息,还需要支付利息吗
好朋友之间的借款,如果双方事先没有约定利息的话,根据法律规定视作双方是无息借贷。换句话说,如果双方事先没有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息,出借人就不能主张对方支付利息。这主要根据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中,出台的司法解释第25条的规定。
1,6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