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出资实物出资与其实物出资不一致是否可以推翻验资报告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同意楼上各位的意见,你现在想要推翻验资报告确有难度,你作为委托方来讲,应该仔细查阅验资报告的内容。当然,现在没有看到你们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合同,不知合同中有否约定其他权利义务,如果有约定由对方除了出具报告外还负有具体指导你们办理相关手续的事项,那你们还是有机会的。 另,其实从法律上讲,用实物出资和用货币出资虽然基本是一样的,但一般来说建议还是用货币出资比较有利些,这里牵涉到公司后续经营问题,这里也不多说了。 有关依据:《公司法》 第二十七条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九条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股东用实物出资不需要验资,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提供评估报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被高估的,所有设立人对于高估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认缴出资的目前不需要进行验资,但是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实物出资属于非货币财产出资,因此需要进行评估作价,评估作价时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
用实物出资需要不需要验资
股东认缴出资的目前不需要进行验资,但是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实物出资属于非货币财产出资,因此需要进行评估作价,评估作价时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2020.01.20 189 -
公司股东可以实物出资吗?
股东可以以实物出资。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并且及时办理财产的转移手续。股东还可以以货币、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股东出资的方式是可以变更的。
2022.08.11 302 -
股东可否以实物出资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但股东以房产或者其他需要办理产权转移的实物出资,应当配合公司完成产权转移,以认定股东完成
2020.11.14 118
-
股东实物出资可以验资吗
股东认缴出资的目前不需要进行验资,但是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实物出资属于非货币财产出资,因此需要进行评估作价,评估作价时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2022-06-08 15,340 -
公司股东实物出资必须验资吗
目前,绝大多数公司不再需要验资。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即可。《新公司法》删除了《原公司法》第二十九条。《原公司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这表明,新公
2021-12-11 15,340 -
公司股东分资可以实物出资吗?
股东可以采取实物出资的。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2022-07-01 15,340 -
用实物出资实际需要验资吗
目前股东认缴出资不需要验资,但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进行评估和核实。实物出资属于非货币财产出资,需要进行评估和定价,评估时不得高估或低估。
2021-11-11 15,340
-
00:57
公司发不出工资怎么办公司发不出工资的处理如下: 1、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委投诉; 2、可以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 3、可以与公司协商要求支付工资; 4、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5、可以要求第三方介入。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
2,163 2022.10.08 -
01:05
股东出资不实需要承担何种责任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股东需要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否则需要承担一系列法律责任:公司以及公司的其他股东有权要求其缴纳出资。公司的债权人也可以要求其就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而且,上述两个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
1,546 2022.04.17 -
01:06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能取保吗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之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
88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