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不给12333电话投诉有用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当事人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拖欠工资打12333电话有作用。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工资拖欠可以打12333,可以到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和投诉,催讨被拖欠的工资。欠薪打12333有用,用处是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介入查处,因为12333是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不发工资的情况介入调查,如查证属实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打12333投诉有用。12333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的行为,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需要为举报人保密,并需要依法进行查处。
-
-
给劳动局打电话投诉拖欠工资有用吗
有用。劳动局会根据情节和严重程度来进行处理,如果违法行为较轻,可能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如果违法行为过于严重,逾期不支付的,人社部门可能会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2020.08.17 1,327 -
打12333投诉电话有用吗
个人工资问题打12333投诉是有用的。对于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可以拨打12333进行投诉举报。公司拖欠工资之后我们可以到劳动局、劳动仲裁委去进行诉讼,然后与老板协商要求补发工资,协商不成功应该带好相关资料到劳动局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2020.09.12 2,865
-
12333投诉电话有用吗
2003年,原劳动保障部申请开通了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12333”,之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的通知》(劳社部函[2003]84号),《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2021-10-20 15,340 -
12333投诉电话有用吗?
看看是什么方面。12333是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量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重点突出人机互动的对话服务模式,实现网站在线咨询形式和互动流程的创新。
2021-10-28 15,340 -
工资拖欠打12333投诉有用吗
你的情况大致我已经了解,就你咨询的情况我要和你核实几个问题,以便于具体给你合理的分析建议, 这个不是投诉电话能够解决,拖欠你多少的工资,有没有老板的身份信息, 由于你提供的信息太少,很多案件关键信息无
2022-03-23 15,340 -
劳动局拖欠工资可以打12333投诉电话吗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
2022-04-20 15,340
-
00:53
拖欠工资12333会怎样处理欠薪打12333有用。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12333智询通”智能服务系统通过对12333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
1,985 2022.05.21 -
01:05
有人拖欠工资不给怎么办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讨薪: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有欠条的,可以直接起诉到法院,要求支付欠条里的工资数额。如果未签订劳动
2,647 2022.05.11 -
01:05
拖欠工资不给怎么办逾期不支付劳动报酬属于违法行为。员工遇到公司拖欠工资的情况,可以先私下与老板进行协商、调解;协商不成的,可以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无缴费,也不用聘请律师,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有义务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逾
8,43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