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后发现对方医院有过错可以要求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及时对所有病历(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一日清单/费用详情单,诊断证明,住院证,出院证、住院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病危(重)通知书、医嘱单、辅助检查报告单、体温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等)医疗实物、监控等等予以封存,并加盖医院印章,邮寄给我看一下:我们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护理行为进行审查,看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有过错的,依据过错程度,赔偿以下项目但未必是以下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还需要增加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医院打错针即使当下没事,日后出现症状也是可以要求赔偿的,第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第二,误工费。第三,住院伙食补助费。第四,陪护费。第五,残疾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等。
属于医疗过错。医疗过错是指医疗事故以外,由于医院的过错,造成患者人身伤害的过错。医疗过错赔偿的费用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补偿金、残疾辅助器费、伤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费用。
-
医院打错针怎么赔偿
医院打错针的赔偿标准具体为:第一,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第二,误工费。第三,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第四,交通费。第五,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第六,丧葬费、被扶养
2022.04.12 1,089 -
离婚对方有过错女方可以要求赔偿吗?
离婚对方有过错女方可以要求赔偿。如果对方有过错,女方可以向其提起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 2、与他人同居; 3、实施家庭暴力;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2022.02.14 155 -
医院打错针需要赔偿多少钱啊
医院打错针的赔偿标准具体为:第一,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第二,误工费。第三,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第四,交通费。第五,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第六,丧葬费、被扶养
2020.05.03 481
-
刚刚发现对方有过错可以要求赔偿吗?
协议离婚后才发现对方有过错的,可以在一年之内到法院去起诉。根据具体的过错要求对方赔偿。同时也可以以重新分配财产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
2022-11-02 15,340 -
后才发现对方有过错能要求赔偿吗?
协议离婚后才发现对方有过错的,可以在一年之内到法院去起诉。根据具体的过错要求对方赔偿。同时也可以以重新分配财产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
2022-11-02 15,340 -
被发现对方没有过错要求赔偿!
婚外情属于双方自愿,对方要求赔偿没有任何依据,如果对方必须要求给予赔偿数额较多,可能涉及敲诈勒索
2022-10-31 15,340 -
到医院打针后对方不处理可以索要赔偿吗
如果对方的伤害是您造成的,并因此要进行治疗的话,需要支付对方医疗期间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费用,您可以要求对方出具医生的诊断证明、病历、单位病假单、工资单据等证据材料予以证明。
2022-10-04 15,340
-
01:03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可以要求的赔偿有哪些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可以要求的赔偿为,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其中根据受害人的误工
792 2022.07.02 -
01:41
车被撞了对方全责可以要求哪些赔偿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汽车驾驶人在公路上驾驶汽车时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被侵权人撞后产生一定损失,此时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人主张以下赔偿:1、当被侵权人车辆可以修复时,被侵权人可以主张:对损坏车辆进行维修所产生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所产生的
20,788 2022.04.15 -
01:27
医疗过错十级赔偿标准对于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十级伤残的情形,向其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标准为七个月的本人工资。若合同期满、劳动关系终止,或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则职工依法可以得到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前者由用人单位进行支付,后者由工
1,66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