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离婚时房子赠予的赠与协议有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双方在离婚前签订了处理房屋及其他财产的协议,后又因种种原因未办理离婚登记,过一段时间在诉讼离婚调解时,写明双方无财产争议。事后,一方反悔,称原协议有效,要求按原协议履行。前一份协议是合法有效的民事合同,但是后来在法院调解书中的意思表示应该视为对前一份协议的修改,因此,双方在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文书中所明确的条款应该视为对前份协议中权利义务的修改或放弃。故无权主张按原协议履行。正常来讲,登记于一方名下的婚前房屋,为其个人婚前财产,如果出资时没有协议约定房屋产权归属,而离婚时产权方对对方出资不予认可的,法院无法保护另一方的权益,除非未登记产权的一举证证明自己的出资或当时的约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协议中的赠与条款鉴于离婚协议主要是为解除双方婚姻关系的目的而设,其所涉及的财产分割、子女抚育条款等均系出于解除双方身份关系的动机,因此,上诉人基于离婚事由将自己婚前的个人财产处分给被上诉人的行为,可认定是一种目的赠与行为。这种发生在特定身份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有目的的赠与,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具有一定的道德义务性质,也属一项诺成性的约定,在双方婚姻关系事实上因离婚协议得以解除、且离婚协议的其他内容均已履行的情况下,应视上诉人赠与财产的目的已经实现,故其赠与依法不能随意撤销。
-
离婚协议赠予子女房产是否有效
离婚协议赠予子女房产的行为有效。只要签订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双方订立协议的行为意思表示真实;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协议在经过双方签字确认、注明签订日期,并拿到离婚证就会对双方产生法
2021.03.30 222 -
赠予协议与赠与协议一样吗?
赠予协议与赠与协议不一样,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赠予是指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赠与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赠予可以是单方面的行为。
2021.04.18 6,846 -
离婚协议赠予子女房产是否有效?
离婚协议约定将房产赠与子女是有效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
2021.02.09 138
-
协议离婚赠予合同上赠予子女的约定是否有效?
离婚协议将房屋赠与儿子是有效的。 房屋赠与就是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他人的一种行为,这种房屋赠与一般多是父母将房子赠与给儿女,这种方式一般只要与父母一起到房管局签署确认书即可生效。协议离婚赠
2022-08-19 15,340 -
离婚时赠与子女未过户赠与协议有效吗
离婚时赠与子女财产未过户死亡有效力的。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离婚时赠与子女财产属于属于一种特殊的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2022-06-09 15,340 -
协议离婚赠予孩子房产有效吗
如果子女是未成年人,那么他的民事行为需要法定代理人确认才能生效,简单点说,就是赠予的行为需要经过父母的认可,而协议离婚赠予合同中的赠予行为,是由父母双方确定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如果子女已经成
2022-04-03 15,340 -
夫妻财产可否赠予子女,离婚时赠予协议有效吗?
离婚协议中将夫妻共同房产赠与子女的条款,应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5条调整。该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但合同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合同的生效,根
2022-07-22 15,340
-
00:51
离婚协议赠与的房产如何撤销离婚协议赠与房产的赠与人,可以在所赠与的财产的所有权转移之前,行使撤销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1,483 2022.04.15 -
00:58
离婚房产如何赠予在离婚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房产的赠与。但是需要区分财产的性质,来做出不同的判断。对于夫妻共有的房产,想要实现财产的赠与,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同意,才能够办理财产的转移手续。换句话说,想要赠与给其中一方或者第三方夫妻共有财产的话,应当先签署房产
1,180 2022.04.15 -
01:09
婚后赠予房产离婚时如何分配婚后赠与的房产,在离婚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进行分配。这主要因为婚后接受赠与得来的房产,可能属于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也可能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只有夫妻共同所有的房产,在离婚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分配或者分割。具体来说,这主要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
1,4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