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辞退没补偿金和社保会怎样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若单位没有缴纳社保,要求单位补缴社保,若未签合同,还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以及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克扣的工资、加班工资及赔偿金、失业保险金等。 建议委托律师搜集相关证据,协商不成及时向当地劳动稽查大队投诉,或者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最大限度的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拖欠工资经济补偿加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第三十八条第二项)。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辞退会补偿社保。劳动者被辞退,即解除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缴纳至合同解除当月。从合同解除的次月起,劳动者自行缴纳,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和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补偿。
公司辞退员工的赔偿金交社保的钱是包含在经济补偿的里面,但这个钱只包含了个人缴纳的部份,而不包含公司缴纳的哪一部份;在赔偿的时候就会按照劳动者工作的年限来进行计算。
-
被辞退给补偿社保吗
劳动者被辞退,也就是解除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缴纳到解除合同当月为止,从解除合同的次月开始,由劳动者自己缴费,按照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2020.03.21 180 -
没买社保被辞退了怎么赔偿
可以申请仲裁要求赔偿。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
2020.03.21 1,028
-
社保不交被辞退会怎么样
1,单位不交肯定违法的,将来辞职时候要单位补缴也不晚,拿劳动合同直接找单位所在地社保局就可以2,如果自己缴纳,需要你是当地户口,如果经济能力可以,在存档案的人才中心办灵活就业社保,这个和职工社保接续。
2022-03-11 15,340 -
被辞退社保和公积金怎么办?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辞退的,离职后需要将社保和公积金转移手续,找到工作后再办理转移即可。 社保的转移: 1、持职工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原单位离职证明先到原参保社保局要求出具《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参保凭证》。
2022-04-13 15,340 -
被辞退,社保和公积金怎么办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辞退的,离职后需要将社保和公积金转移手续,找到工作后再办理转移即可。 社保的转移: 1、持职工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原单位离职证明先到原参保社保局要求出具《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参保凭证》。
2022-04-18 15,340 -
被辞退社保补偿标准
1、用人单位如无法定理由辞退劳动者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可要求用人单位按经济补偿金的双倍或150%支付赔偿金。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48条
2022-02-05 15,340
-
01:22
被单位辞退补偿标准
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辞退员工时,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但具体要补偿或者赔偿多少钱,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员工的工作年限。当然,也有少数情况公司解聘员工是不需要支付赔偿的,比如:因为员工的个人过失给公司
6,692 2022.04.17 -
01:17
被公司辞退赔偿金怎么算
被公司辞退时,劳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或者辞退赔偿金。其中,补偿金针对的是用人单位合法辞退的情形,而赔偿金针对的是,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由于赔偿金针对的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因此在计算标准上,相对于
2,804 2022.04.17 -
01:16
试用期被辞退有补偿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属于合法解除,无需向劳动者支付有关赔偿;如果用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则需要向劳动者按照经济赔偿金的标准支付。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59,73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