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孩子归母亲不愿意抚养权归男方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据孩子实际支出、当地的生活水平及双方经济状况综合认定。若对方拒绝支付,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孩子的抚养权双方协商,一般本着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处理,如果孩子较小,随母亲可能性大.如果是两个子女,一般父母各抚养一个.不抚养孩子一方有探视权,同时需要支付抚养费,一般以实际收入的20%-30%为限.可以要求一次性支付.负担两个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以上比例确定。抚养费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生活需要或者支付抚养费的实际经济情况相应变更,可以要求增加也可以要求减少。不能以不要抚养费为由剥夺对方的探视权,是违法的。当然,具体情况和最终处理方式,还需要根据案件详情和证据情况等来确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抚养权归男方孩子不愿意跟男方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变更抚养权。如果和男方协商一致,可签订协议变更抚养权,如果男方不同意变更,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抚养权,提供孩子跟着男方不利孩子成长的证据,法院会据此判决是否准予变更。
抚养权归男方孩子以后也要养母亲。父母对孩子有抚养的义务,不因离婚而消除,而孩子对父母也有赡养的义务,不因抚养权的变更而消除。两项并非对等交换义务。所以不论抚养权在哪一方,孩子都要赡养父母,跟抚养权没有关系。
-
离婚孩子归女方,孩子抚养权归男方吗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
2021.04.27 585 -
离婚孩子抚养权归男方
在诉讼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一般会考虑以下方面:第一、2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女方有特殊情况不适合抚养子女。特殊情况包括: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女方不愿意抚养而男方愿意抚养的;女方有赌博、
2020.07.18 225
-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母亲,男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
2022-05-09 15,340 -
离婚后孩子归男方母亲,男方不肯给抚养费怎么办?
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
2022-05-09 15,340 -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母亲,男方不肯支付抚养费
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
2022-03-30 15,340 -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母亲
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
2022-04-02 15,340
-
00:52
男方出轨离婚 孩子抚养权归谁
男方出轨了孩子判给谁从法律层面讲,男方出轨和孩子判决给谁抚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法律方面,分析孩子判给谁,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孩子的年龄,两岁以下,原则上归女方抚养,二是双方的收入,两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随经济收入较高的一方生活,三是看双方的
857 2022.05.11 -
00:56
离婚孩子归女方抚养权怎么判
在审理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孩子的抚养权不一定会判归女方,需要结合未成年子女的年龄以及父母双方的具体情况来作出判断。如果女方想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就需要向法院证明自己一方更适合直接抚养未成年的子女,或者向人民法院证明对方确实存在不适合直接抚养未
519 2022.05.21 -
01:17
离婚孩子抚养权归哪一方
如果离婚双方就孩子抚养权问题达成一致,并在离婚协议中进行了约定,则孩子抚养权归哪一方,应按离婚协议执行。如果离婚双方无法就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达成一致协议,则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子女抚养权归属进行判决,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支付
1,754 2022.04.17